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父母從不說對孩子說這五句話

男孩女孩生來就不一樣, 父母的教育也有所區別。 女孩似乎總被要求文靜、聽話, 男孩太愛哭、成績不好也總是成為父母眼中的問題……時間久了, 次數多了, 父母就可能說話過火。 在心理專家眼中, 父母在教育兒女時, 有5句最忌諱的話。

女孩篇

女生要有個女生的樣兒。 3歲的蓓蓓跟幾個小男孩做遊戲, 玩得滿頭大汗。 媽媽看見就說:“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 別跟個野小子似的!”一般來說, 3歲左右的孩子即可識別自己的性別, 並自然而然地遵從內在的性角色要求, 表現出行為上的性別差異。 此後, 女孩變得文靜,

Advertisiment
愛玩過家家;男孩變得活潑, 愛玩刀槍棍棒。 經常被父母從性別上加以否定, 孩子會感到困惑, 並因自己沒能符合家長的期待而難過, 這對於敏感的女孩尤為嚴重。

怎麼又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小妍在外面玩得渾身是泥巴, 爸爸很不高興地說:“姑娘家家的, 別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 ”女孩從小就被教育要愛乾淨、說話和聲細語等, 加上天性敏感, 如果經常被爸媽批評“髒兮兮”“不講衛生”等, 女孩可能會感到羞恥, 自尊心受到傷害。 事實上, 女孩完全可以跟男孩一樣, 盡情嘗試喜歡的東西。 別因為怕孩子弄髒就限制她玩沙、挖土、踩泥巴, 沒人規定女孩就一定得優雅、文靜。

別那麼沒禮貌。 “看到叔叔阿姨要問好, 怎麼這麼沒禮貌!”這句話男孩聽了可能不放在心上,

Advertisiment
但女孩總被說“沒禮貌”, 可能會使小小心靈蒙上陰影。 事實上, 可能是孩子沒做好準備, 可能是不認識眼前的阿姨叔叔, 家長也要換位思考。 另外, 大人在和孩子打招呼時不妨蹲下來, 讓她感覺更有親近感, 也更樂於打招呼。

你怎麼可能做得到。 “你是女孩, 怎麼能做得到, 讓爸爸來。 ”女孩更容易受到媽媽爸爸的寵愛和過度保護。 但如果從小就灌輸這種限制性思維模式, 讓她們覺得自己不如男性, 很多事情做不了, 今後就很難獨立, 甚至在婚姻中可能依附于男方。 養女孩, 同樣要用鼓勵取代限制, 在合理安全的範圍下讓她勇敢地嘗試。

什麼都別說, 微笑就好。 女孩常被教育要矜持, 要笑臉迎人, 即使不開心或者想要什麼,

Advertisiment
也必須壓抑在心裡。 事實上, 長期壓抑不利於孩子表達能力的培養, 還可能讓孩子心理變得扭曲。 父母要教女孩學會正確表達情緒而非隱藏情緒, 開心的時候就要笑, 生氣時就要說出來, 自然大方的女孩最受歡迎。

男孩篇

不許哭, 別跟小姑娘似的。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畫面:家長責令男孩不許哭, 孩子反而哭得更厲害。 家長總是喜歡用“男兒有淚不輕彈”來阻止男孩哭泣。 一方面, 如果連哭都受到呵斥, 孩子就會慢慢壓抑自己的真實感情, 將來可能影響情緒的自然表達。 另一方面, 經常給男孩“像小姑娘”這樣的心理暗示, 反而會強化他們心中的性別認同, 孩子今後會變得更愛哭, 甚至出現性別認同障礙。

Advertisiment

再不好好學習, 以後掃大街去。 男孩的發育比女孩稍慢, 中小學裡, 女孩成績普遍好于男生, 再加上男孩生性好動、淘氣, 就常被家長認為學習不認真。 家長要仔細觀察、詢問, 幫孩子分析成績上不去的原因。 如果總被灌輸“自己學習差”的意識, 久而久之就可能“破罐破摔”, 以後真的變得很差。  

真後悔生了你。 在面對淘氣、愛闖禍的男孩時, 這是家長經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連自己的出生, 都被父母否定了, 孩子的人格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為他們今後形成焦慮、抑鬱等心理障礙埋下伏筆。  

怎麼這都幹不了。 很多大人覺得理所應當或非常簡單的事情, 對孩子來說未必如此。 經常這樣否定男孩, 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羞恥感。 還有些家長秉持完美主義,

Advertisiment
可能會讓孩子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 孩子沒有做好某件事時, 家長應耐心鼓勵、幫忙找方法, 讓孩子再次嘗試。  

你就不能學學某某。 “別人家的孩子”經常被家長們作為榜樣, 教育自家孩子。 對於自尊心強、有競爭意識的男孩來說, 總被同齡人比下去, 相當沒面子。 家長並非不能把孩子和別人比較, 但要幫孩子仔細分析, 別人好在哪裡, 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怎麼進步, 而不應只把這句話當作口頭語。  

正確的親子溝通方法叫“非暴力溝通”, 有四個步驟。 首先陳述事實, 比如“你的衣服上都是泥。 ”然後陳述自己的感受:“這樣媽媽會覺得很煩惱。 ”其後是產生這種感受的理由:“因為我要洗很多衣服了。 ”最後提出自己的期望:“你以後可不可以不要趴在地上玩?”通過這四個步驟, 可以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又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可以既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又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