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誠實……你會給孩子貼上類似的標籤嗎?你知道小小的標籤, 會傳遞給孩子多麼消極的暗示嗎?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很多父母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籤:膽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誠實等, 因為他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説明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是不斷告訴孩子什麼做得不對, 只有批評孩子的缺點和不足, 孩子才會改進。 如訓斥孩子撒謊, 他就會變得誠實;訓斥孩子膽小, 他就會變得勇敢;訓斥孩子懶惰, 他就會變得勤快, 等等。 然而, 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做法,
Advertisiment
父母之所以會給孩子貼標籤, 往往來自於對自我的否定。 對自身信心的缺乏投射到孩子身上,
Advertisiment
記得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 說的是蘇軾與佛印和尚坐禪的故事。 蘇軾問:“禪師, 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佛印點頭贊道:“像一尊佛。 ”蘇軾對佛印說:“可是你坐禪像一坨屎!”佛印聽了, 置之一笑。 正所謂心中有佛, 所見皆佛;心中有魔,
Advertisiment
不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還要做到更多去關注孩子的感受、需求, 行為的動機和原因, 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 因為我們給孩子貼各種標籤, 一般都是基於孩子那些我們不認可的表現和行為。 然而, 孩子的表現和行為是“果”, 父母的教養方式才是“因”, 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壓制了孩子的情緒, 否定了孩子的願望, 對孩子的真實需求沒有給予積極及時的回應,
Advertisiment
不給孩子貼標籤, 是親子互動中重要的原則。 在與孩子溝通時, 無論是批評還是肯定, 都要多描述, 少評價, 盡可能的具體。 “標籤”這種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 當你因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籤時, 孩子會認為:“我腦子笨是天生的, 怎麼學也沒用, 那就乾脆不學了吧。 ”哪怕貼上的是“好標籤”, 也會適得其反。 當你因為某次孩子考了好成績而誇他“聰明”時,
Advertisiment
不給孩子貼標籤, 是父母對孩子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唯一性的尊重, 是對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性的敬畏。 身為父母, 我們要始終用對過程、態度的具體描述和關注, 以正向、肯定、積極的態度, 傳遞給孩子信心、勇氣和力量, 激勵孩子成為那個好的;而不是用只關注結果和行為的評價和標籤, 以負面、否定、消極的態度, 去批評孩子的缺點和不足, 告訴孩子怎麼做是錯的, 什麼是不可能的, 暗示孩子會成為那個壞的。
好的教育, 是給孩子更多的啟示、出路和可能性, 我們可以先從不給孩子貼標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