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人生的主宰,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習慣, 養成好習慣使孩子終身受益。 反之, 一旦養成壞習慣, 改變起來就比較困難, 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性格、行為等, 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將來, 甚至會耽擱孩子一生的前程。 生活中, 我們遇到很多家長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壞習慣, 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既有疑惑, 更有擔憂。 尤其是當今獨生子女數量激增, 社會生存發展競爭日益加劇, 如何教育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則成了家長們的一個熱點話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
Advertisiment
習慣一旦形成, 便成為一種潛意識行為, 在人的日常行為中自然流露出來, 體現出具有系統性和穩定性的個性心理特徵。 然而,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並非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長期訓練和養成。 作為家長, 必須明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擔當的角色, 明確應該培養孩子什麼樣的習慣, 抓住關鍵時期, 注重科學方法, 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我認為, 具體來說, 有這樣三個方面:
一是要嚴格要求。 “沒有規矩, 無以成方圓”。 家長不僅要認識到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意義所在, 而且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特點, 提出標準要求, 制定行為規範, 讓孩子明確該做什麼、該怎麼做。
Advertisiment
二是要親身實踐、反復訓練。 要養成某種好習慣, 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 躬行實踐,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 要培養好的觀察習慣, 必須用心去觀察, 要培養好的讀書習慣, 必須把書本打開, 認認真真去讀。 習慣的培養必須“學而時習之”, 要經常訓練,
Advertisiment
三是要言傳身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便從這裡開始, 孩子的人生起點在這裡有了一個開端。 孩子的情感、是非、好壞、善惡和信念在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 家庭最初及持續灌輸的是非觀念、善惡標準、為人原則和習慣養成等無疑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由此, 作為家長, 要及時引導幫助孩子獲得對人對事的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