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胃口捏出來

什麼是捏脊?

捏脊療法是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 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症, 所以又稱為“捏積療法”, 屬於小兒推拿術的一種。

小孩偏食、厭食、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易感冒等問題較普遍, 一直以來都是令家長頭痛的事;另外, 小兒先天、後天不足引起的一些慢性疾病也給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捏脊可以幫助孩子祛病強身, 是一種簡單易學、效果明顯, 適於家庭操作的推拿法。

你準備好了嗎?

捏脊其實很簡單, 對場地和操作者並沒有特別高的要求, 所以初次給寶寶的捏脊的爸媽也不必心慌慌。

Advertisiment

在家中就可以進行捏脊。 脫去孩子的衣褲, 任其俯臥在床上或家長膝蓋上。 家長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邊側, 全身放鬆, 活動一下手指, 面帶微笑, 用手輕輕撫摸幾下小兒的背部, 使肌肉放鬆, 然後進行捏脊。

如果郊遊在外, 可在避風處找一塊柔軟的草地, 攤上床單或衣服, 即可捏脊。

教你捏到位

兩手沿脊柱兩旁, 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 邊捏邊向前推進, 自尾骶部開始, 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 也可延至風府穴)。 重複3~5遍後, 再按揉腎俞穴2~3次。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 6次為一個療程。 慢性疾病在一個療程後可休息1周, 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手法一:
捏脊時, 兩手的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腹對應用力,

Advertisiment
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 拇指在後, 另三指在前, 三指向後撚動, 拇指向前推動, 每捏一次, 向上推移一點。 可從尾骶骨處開始, 和緩地向上推移, 至項後枕部為止。

手法二:
手握空拳, 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相對, 挾持肌膚, 拇指在前, 食指在後, 拇指向後撚動, 食指向前推動, 每捏一次, 向上推移一點。 從尾骶骨處開始, 逐漸向項後枕部推移。

拇指在前食指在後捏多為保健, 食指在前拇指在後多為治療。 建議每天做一次, 一次做8-10分鐘。 同時捏脊的過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後鬆開, 應保持一路緊湊上行。

由於頸椎部難以進行捏脊, 可用一手或兩手的拇指指腹推擦, 以加強刺激。 也可以拇指與食指對應用力,

Advertisiment
捏提項後肌肉。

在捏脊的過程中, 可捏住肌肉向上提, 再稍稍放鬆, 使肌肉自指間滑脫, 這種做法稱為“提法”。 每捏3次提1次的, 稱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 稱為“捏五提一法”;也可單捏不提的。 提起皮膚的高度應根據孩子的承受能力來決定, 其中單提不捏刺激最小, “捏三提一法”所受刺激最大。

捏脊時, 可根據具體情況, 在相應的背部穴位上用力挾提, 以加強針對性的治療效果。

TIPS:
厭食可提大腸俞、胃俞、脾俞;嘔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瀉提大腸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腸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腎俞、照明俞、肺俞;尿頻提膀肮俞、腎俞、肺俞;煩躁提肝俞、厥陰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陰俞;失眠提腎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統病症提腎俞、肺俞、風門等。

Advertisiment
 

不適合捏脊的TIMING

•孩子情緒不穩時不要強迫他(她)配合捏脊。
TIPS:
對於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 動作一定要輕, 捏住肌肉向上提時, 不要提得過重, 否則孩子會產生畏懼心理, 不能配合, 導致捏脊難以進行。

•飯後不要立即捏脊。
捏脊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 飯後需休息2小時再進行。

•體質較差的孩子捏脊時間不要過長, 每次以3—5分鐘為宜。  

捏脊禁忌症

當孩子脊拄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癤腫、皮膚病時, 不可捏脊。 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