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今“兒童憂鬱症”已經不容忽視!

天真、爛漫、無邪……

我們以為, 少年不知愁之味, 無憂無慮的童年都是快樂的。

但兒童真的快樂嗎?

臺灣ETNEWS健康雲最近有一篇報導說, 根據一篇2017年1月發表于《兒科學》期刊研究指出, 約有5%兒童青少年罹患憂鬱症, 其中有學習、行為、焦慮、注意力疾患、處於壓力、經歷失落或家族有憂鬱症病史的兒童都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 研究也發現, 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

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以特隆赫姆的兒童為研究物件, 追蹤近800名6歲兒童, 分別在8歲及10歲進行追蹤測驗, 並搜集四年間的資料。

Advertisiment
研究者讓兒童在腰間配戴加速度計測量運動量, 測量七天, 測量器僅在泡澡或淋浴時取下, 並透過與家長會談來評估兒童的心理健康, 共獲得700名兒童資料, 結果發現在6歲和8歲從事較多中度或劇烈體能活動者, 兩年後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較低。

臺灣宇甯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 經常哭泣、不講道理、難以溝通、出現分離焦慮、過度誇大自己的不好、產生憤怒或敵意、覺得大家都在說自己壞話、被動的人際互動, 甚至出現退化性行為都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狀。 憂鬱的孩子不一定會對原先喜好的事物失去興趣, 他們專心度與耐受力會變差, 沒辦法讀書於是學習與成績退步, 但仍會看電視、上網、打電動。

吳佑佑強調,

Advertisiment
兒童憂鬱症治療應即早介入, 因孩子罹患憂鬱症產生的負面想法與經驗, 並不會隨著治療改善而消失, 而運動可以是一個輔助治療的方式, 大多運動屬於團體性質, 能夠增加社會互動的訓練。

臺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表示, 運動常是可控制的行為, 可以自行訂定運動的時間與目標, 透過練習讓運動事項變得熟悉, 兒童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

當運動達到很喘的狀態, 大腦專注于運動與生理的當下, 可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 達到良好的情緒轉移效果。 同時運動可以增加兒童與他人的互動。 葉雅馨強調, 「好玩」為兒童階段習慣養成的關鍵, 建議先讓孩子感到運動很有趣,

Advertisiment
並善用鼓勵、激勵、獎勵的方式, 引導孩子持續進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