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的大部分行為並非都受理智支配, 而是受(潛意識)感覺控制的。 深切的失意情緒、潛在恐懼、內心壓力以及受到抑制的權力和報復情感, 使許多人變成自身發展過程的俘虜。 這些內心的壓力就像鐵夾子一樣箍住了當事者的胸腔, 讓他透不過氣來, 甚至說不出話。 感情飄忽、不知所措地尋找原因的人, 自然找不到與人溝通的言辭。 所以, 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包括父母之間), 常常會樹起一堵看不見的牆, 它妨礙了在衝突發生時建立起一座語言溝通的橋樑。 於是互相交談似乎變得不可能——而抵觸性的情緒激動的交鋒反倒成了家常便飯。
Advertisiment
一位母親到諮詢站來, 因為她8歲的女兒在學校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雖然她把學習的內容都搞通了, 但是課堂作業的成績仍舊急轉直下, 她就是集中不了心思。 她每天神情恍惚、毫無興致地坐在學校的課桌邊, 很容易走神, 做家庭作業時總是耽擱很長時間。 “當然我老得幫她的忙!”這位母親說, “否則她永遠也做不完。 ”在談話過程中, 我們發現她不僅總幫助女兒學習, 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事無巨細一概包辦。 結果, 孩子已習慣于依賴這位幫手, 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
Advertisiment
第二次諮詢談話時, 這位對心理學問題十分感興趣的母親向我們述說了她對自身的觀察, 頗具啟發性。 “我曾試著按計劃做, 但根本不行, 我心裡就是放不下她。 顯然是我有一種真正的依賴性, 自己還沒意識到。 ”此處顯現的是一種與任何一個理智論證相抵觸的“心靈癥結”。 這位母親在催眠後的昏睡中尋找一切神秘莫測地把她與女兒綁在一起的力量並克服它們。 當她全身放鬆之後, 她潛意識中的東西便活躍起來,
Advertisiment
接下來的一次諮詢中, 這位當事人便能夠清清楚楚地解釋出她所面臨的問題的聯繫, 十分令人驚奇。 “上次談話後我回到家中, 我先靜靜地坐下來, 放鬆一會兒。 突然我拿起電話聽筒, 相當機械地撥通了我母親的電話號碼, 她就住在我家附近。 我對她說, 她第二天不用到我這裡來了。 我居然敢拒絕她, 而她也毫無異議地答應了我, 這可真算是奇跡了。 儘管如此, 我沒再多想。 第二天我才真正明白, 多年以來, 母親接連不斷地來看我們,
Advertisiment
這是她第一次以拒絕之辭面對母親, 並平靜地表達出自己的願望。 現在, “心靈的癥結”開始慢慢解開了。 此後的幾周, 這位母親給女兒更多的自由, 同時讓女兒承擔更多的責任。 另外, 她突然能批評自己的丈夫了, 而且可以對他——就像上面講的——明明白白地說出自己的意見。 因為, 即使在夫妻雙方之間, 多年以來也樹著一堵見不到的隔牆,
Advertisiment
從這些幾乎在所有關於教育和夫妻關係的諮詢中都佔有很大比重的經歷中, 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如何以自然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辦法——不管是3歲的孩子倔強起來, 還是8歲的孩子不願收拾房間, 或者青春期中的少年久留于迪斯料舞廳的情況。
1.認識自己的動機:請您借助於我們至今為止所作的步步思考, 判斷一下自己以前與父母的關係如何。 請您在此不要滿足於無甚實質內容的“總的還不錯”一句話, 而要更加仔細地檢查一下, 您孩童時期所受到的教育的風格怎樣, 而且自己由此形成了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模式。您的基本態度是害怕孩子遭受痛苦呢?還是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有目的的嚴厲懲罰,讓孩子遵守自己定下的規矩?您是經常感到束手無策呢?還是常常享受著與您的監督義務(或監督權利)密不可分的權力地位呢?如果您坦誠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您肯定會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孩子受挫失意的蒸氣壺(或自己的)有時會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中。
2.說出自己的感覺:孩子的感覺——氣惱或恐懼,失望或難過——閉鎖起來,只會引起不適。請您說出自己內心的感覺——清清楚楚地說出來。人具有把思想和感覺用語言包裝起來的能力到底是為什麼呢?說給孩子的“老生常談”,比如“聽著,我生氣了,因為……”或者“我害怕,因為……”讓您感到輕鬆,同時也給他一個進入您感情世界的機會。另外,他還會由此確定,您生氣的、害怕的或是說不清楚的表情,是因他做錯事引起的還是由於其他原因。
3.讓孩子承擔責任:無論您的孩子3歲、8歲還是14歲,每個年齡段都會有一些從心理學角度看不易區分的衝突情境:孩子做了不允許他做的事,或者他被要求做不願意做的事。就像我們看到的,許多父母往往喜歡用告誡和懲罰的辦法為孩子“指點迷津”。特別是當情緒衝動和專斷起著重要影響時,孩子認為父母是“壞人”,他們嘮嘮叨叨、罵人、不讓做某些事,他們老是不給自由。情況大可不必如此!請您放心大膽地把“責任”推脫出去,推給一個完全不偏不倚的機制——請您在與孩子一起交談時定出有約束力的規則,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守。而且,請您就具體的結果與孩子達成協議(就像商人說的,違約罰款),每次違反了規則,協定便自動生效。這樣,您就改變了“受氣包”的角色,可以平靜地給孩子指出,他得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如果他不想吃飯,那麼這是他的自由選擇。如果不久之後他又餓了,那麼他就得忍到下頓飯。如果早上他穿衣服、吃早飯耽誤了很多時間,那他就得遲到(即使沒有父母的告誡,這種事也很少發生)。假若他雖然身邊有您在給以友好的“助動力”卻下意識地抵觸,寫起作業來仍像蝸牛爬,那麼他就遲一些才能去玩。您的孩子自由時間少一些,您為什麼就應該受苦呢?這幾個例子表明,父母大部分責備、言辭激動的評論及他們專制性的懲罰——即以個人受到拒絕形式出現的受挫失意——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可能上述建議會讓您聽天由命似地聳聳肩。也許您已經把所有辦法都試過了,儘管如此,您的家庭生活仍舊一如既往地忙忙碌碌,您的孩子的侵犯性特點無絲毫改變。不管怎樣,我們在本節中所作的種種思考本不是針對您的具體情況的。誰知道呢——也許您的孩子身上真的具有我們沒有研究出的“惡欲”,這種惡欲,人們即使用最先進的心理學知識可能也對付不了。如果您讀過這本書後簡直認不出自己了,那麼這恐怕就是您潛意識中的東西捉弄了您一下——雖然它讓您認識了朋友、鄰居和熟人遇到的問題,但還沒讓您對自己教育中碰到的麻煩有個清晰的瞭解。倘若您明顯與孩子有嚴重摩擦,卻仍找不出在衝突情境中為您指明新辦法的突破口,或者您根本就不能把自己的良好意願付諸實現,那麼您就不應當羞於到教育諮詢處來尋求幫助。
而且自己由此形成了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模式。您的基本態度是害怕孩子遭受痛苦呢?還是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有目的的嚴厲懲罰,讓孩子遵守自己定下的規矩?您是經常感到束手無策呢?還是常常享受著與您的監督義務(或監督權利)密不可分的權力地位呢?如果您坦誠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您肯定會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孩子受挫失意的蒸氣壺(或自己的)有時會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中。2.說出自己的感覺:孩子的感覺——氣惱或恐懼,失望或難過——閉鎖起來,只會引起不適。請您說出自己內心的感覺——清清楚楚地說出來。人具有把思想和感覺用語言包裝起來的能力到底是為什麼呢?說給孩子的“老生常談”,比如“聽著,我生氣了,因為……”或者“我害怕,因為……”讓您感到輕鬆,同時也給他一個進入您感情世界的機會。另外,他還會由此確定,您生氣的、害怕的或是說不清楚的表情,是因他做錯事引起的還是由於其他原因。
3.讓孩子承擔責任:無論您的孩子3歲、8歲還是14歲,每個年齡段都會有一些從心理學角度看不易區分的衝突情境:孩子做了不允許他做的事,或者他被要求做不願意做的事。就像我們看到的,許多父母往往喜歡用告誡和懲罰的辦法為孩子“指點迷津”。特別是當情緒衝動和專斷起著重要影響時,孩子認為父母是“壞人”,他們嘮嘮叨叨、罵人、不讓做某些事,他們老是不給自由。情況大可不必如此!請您放心大膽地把“責任”推脫出去,推給一個完全不偏不倚的機制——請您在與孩子一起交談時定出有約束力的規則,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守。而且,請您就具體的結果與孩子達成協議(就像商人說的,違約罰款),每次違反了規則,協定便自動生效。這樣,您就改變了“受氣包”的角色,可以平靜地給孩子指出,他得對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如果他不想吃飯,那麼這是他的自由選擇。如果不久之後他又餓了,那麼他就得忍到下頓飯。如果早上他穿衣服、吃早飯耽誤了很多時間,那他就得遲到(即使沒有父母的告誡,這種事也很少發生)。假若他雖然身邊有您在給以友好的“助動力”卻下意識地抵觸,寫起作業來仍像蝸牛爬,那麼他就遲一些才能去玩。您的孩子自由時間少一些,您為什麼就應該受苦呢?這幾個例子表明,父母大部分責備、言辭激動的評論及他們專制性的懲罰——即以個人受到拒絕形式出現的受挫失意——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可能上述建議會讓您聽天由命似地聳聳肩。也許您已經把所有辦法都試過了,儘管如此,您的家庭生活仍舊一如既往地忙忙碌碌,您的孩子的侵犯性特點無絲毫改變。不管怎樣,我們在本節中所作的種種思考本不是針對您的具體情況的。誰知道呢——也許您的孩子身上真的具有我們沒有研究出的“惡欲”,這種惡欲,人們即使用最先進的心理學知識可能也對付不了。如果您讀過這本書後簡直認不出自己了,那麼這恐怕就是您潛意識中的東西捉弄了您一下——雖然它讓您認識了朋友、鄰居和熟人遇到的問題,但還沒讓您對自己教育中碰到的麻煩有個清晰的瞭解。倘若您明顯與孩子有嚴重摩擦,卻仍找不出在衝突情境中為您指明新辦法的突破口,或者您根本就不能把自己的良好意願付諸實現,那麼您就不應當羞於到教育諮詢處來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