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初期是指7~12歲這一時期。 這時期, 腦的重量在繼續增加, 同時, 其他各種心理過程都得到增強, 有意識的支配能力也加強了。 這一切都為兒童進入小學學習提供了生理前提。 從此, 兒童開始以學習為主要活動。
兒童入學後, 首先要培養兒童的正確學習動機和態度, 更要引導兒童對學習發生興趣, 使之成為日常行動。 倘若兒童對入學缺乏認識和興趣, 家長靠恫嚇或強制的辦法, 這不僅無效而且有害。 兒童拒絕入學的原因很多, 有的學校功課過難, 教師過於嚴厲, 或對學生的問題處理不當;有的來自家庭,
Advertisiment
初入學的兒童要照料自己吃飯、穿衣和整理書包等, 不要事事依靠, 或由別人代做。 如果父母遷就、溺愛, 或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給予過分的照顧, 就會損害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而養成懶惰和依賴性等不良個性品質。 初入學的兒童, 一開始就要求他們按時上床、早起、上學和完成作業, 這對養成遵守規則和紀律性都有好處。
Advertisiment
現在家長和教師普遍關心的一種病, 叫做小兒多動綜合征。 這種病的核心症狀是:小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暫, 容易因外界影響而轉移, 故又稱注意缺陷障礙。 治療辦法, 應考慮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 既要豐富多樣, 講解時又要生動有趣, 以吸引他們的注意。 這種小孩在監督下, 往往可以坐較長時間, 要培養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紀律性。 有些家長還不認識這種情況是病, 往往採用鞭打辦法, 企圖制止住小孩的調皮和愛動, 強迫他們學習。 在鞭打無效時, 才考慮到病, 而到醫院就診。 孩子由於經常遭責打, 養成膽怯、畏縮和自卑心理, 也有的走向另一極端, 就是說謊、翹課、破壞, 甚至出現犯罪行為。 家長責備打罵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Advertisiment
家長溺愛孩子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 遇有困難就退縮。 具有這種個性的孩子, 在不強的刺激下就可以發生神經官能症, 或其他精神疾病。 因此, 家長的溺愛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是一種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愛而不嬌, 嚴而不打, 愛管並重。
在正確的教育影響下, 孩子在學齡初期完了的時候, 各項心理過程均得到發展, 並達到一定水準, 為進入少年期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