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讓很多兒童失去了親人或承受著肢體殘缺所帶來的痛苦。 如何幫助他們在災難過後重新在黑暗中站起來, 成為比災區物質建設更加沉重的難題。
一、為什麼受災兒童需要保護?地震造成的房屋損毀, 人員傷亡, 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 使人產生焦慮、憤怒等應激反應。 兒童比成人更為脆弱, 除了面臨饑餓、寒冷、外傷等危險, 兒童也會受到心理的傷害。 因此, 此時更需要關注兒童的反應, 適時地保護兒童。
二、需要留意孩子的哪些反應?情緒反應:感到恐懼、害怕, 有緊張、擔憂、迷茫、無助的表情。 警覺性增高,
Advertisiment
行為反應:發脾氣、攻擊行為。 過於害怕離開父母, 怕獨處。 出現遺尿、吮手指、要求餵飯和幫助穿衣等(曾經學會現在又重新出現的幼稚行為), 這屬於應激狀態下的退行行為。 有些兒童會情緒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與其他人發生矛盾等。
三、哪些孩子更容易在災難中受到心理傷害?災難事件對下列兒童的影響更大, 他們比其他兒童更需要關注: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 有被虐待或毆打史的兒童。 女童。 智力障礙兒童。 患軀體疾病、殘疾的兒童, 或者在災難中身體受傷的兒童。 以前曾經有過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
Advertisiment
口訣:先急救、供飲食, 再遠離、保安全, 促表達、多關心, 勿批評、給希望。
第一步:保證兒童身體和環境的安全, 預防潛在危險。
先急救:優先保證兒童身體安全, 對於受傷兒童應首先給予緊急醫療救護。
供飲食:儘快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和安全食品。
使遠離:儘快指導和幫助兒童遠離災害現場, 避免因目睹災難帶來的後果(如流血、傷亡、混亂場景等)而再次受到傷害。
保安全:儘快為兒童提供安全的住所。
第二步:注意兒童的情緒和行為變化, 做好基本的心理保護。
促表達:鼓勵並傾聽兒童訴說恐懼, 允許他們哭泣, 幫助兒童瞭解出現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Advertisiment
多關心:花更多的時間關心孩子, 多與孩子溝通, 表達對孩子的愛和照顧, 可以消除一部份恐懼。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遊戲。
勿批評:不要批評兒童暫時出現的一些遺尿等幼稚行為, 這是災難對兒童心理影響的常見反應。
給希望:回答兒童的問題, 用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告知原因, 同時給予希望, 向兒童承諾, 因地震造成的災難是暫時的。
第三步:注意成年人的反應, 避免影響兒童。
成年人應儘量不要在兒童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 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和調整情緒。 成年人穩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兒童產生安全感。
五、如何讓震區兒童面對現實,Advertisiment
1、分享經驗:鼓勵孩子說出他災害當時的經驗, 或者用間接的方式與孩子討論親人死亡的議題, 如:先討論小寵物的死亡、以前親人過世的心情等等。
2、表達情感:跟孩子談他失去家人的感覺, 可以透過言語、繪畫或黏土的方式讓孩子表達他內心的悲痛、傷心、甚至悔恨等等。
3、面對孩子的罪惡感:有些孩子會認為家人死亡是自己造成的。 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都會犯錯, 且他已經盡力表現得很乖了, 他不需要為任何人的死亡負責。 同時並幫助孩子回想和過世親人的快樂日子, 提醒孩子他也曾讓他的家人感到很快樂。
4、讓孩子有機會對失去的親友表達心意:年長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禱告、祭拜或參加親人的喪禮,
Advertisiment
5、一起回憶:可和孩子一起回憶過去和家人在一起的情景, 提醒孩子, “他愛過你, 你也愛他”, 這些曾一起分享過的美好回憶, 不會因為對方的逝去而變得沒有意義。
6、討論死亡:當發現孩子對死亡產生疑惑時, 主動地和他討論。 越避免討論, 會更使得孩子覺得死亡是一件神秘又可怕的事。 若他問其它家人:“你會不會也死掉?”。 目的是想確定他是否能有家人繼續陪伴, 這時可不正面回答他的問題, 而是告訴他:“我們當然都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