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

‍‍對於孩子的教育, 應該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 孩子最早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應該是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孩子的成長你準備好了嗎‍‍

小明是一個家庭離異的孩子, 父母分居, 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小明很聰明, 但是脾氣有點急躁, 也不愛與人交流, 喜歡獨來獨往。

行為1:每次班中有同學過生日發蛋糕時, 他幾乎總愛添上一句:“下次我也要帶來, 這東西哪兒哪兒也有的, 我也要去買。 ”只要同學身邊出現新奇的玩具、書、筆, 他隨後也會買來, 買來後有的是自己用的,

Advertisiment
但更多的是借給別人。  

這種心理使它往兩個極端發展:當老師要給回家作業認真的孩子獎星時, 他會不折不扣努力完成, 他希望被表揚的人中有他;美術課上老師獎勵了四個畫畫突出的同學, 其中沒有他, 氣憤之餘毫無理由地把被表揚同學的畫紙撕了。

行為2:不遵守遊戲規則:有一次同學們在玩丟沙包遊戲, 分成三組, 每組三人, 其中兩組一前一後丟, 一組在中間逃, 按理同一組的同學要協調好, 人人都有機會丟, 可小明總是搶著一個人來, 即使那丟過來的沙包在同組同學的腳邊也要去搶;體育課投籃球考試, 每人一次機會, 可他偏要連續來兩次, 班長勸說這樣後面的同學要來不及的, 他不聽, 最後動手打人。

Advertisiment

行為分析:嫉妒和集體觀念薄弱是離異家庭子女的普遍特徵之一。 一方面原因來自家庭內部, 由於這些孩子只和一方生活, 使雙方父母都感覺對孩子有所虧欠, 內心深處是“不想因為家庭的破裂苦了孩子, 別人有的我們也要給孩子。 ”因此當孩子提出要購買時家長往往會毫不猶豫地答應, 加之還有奶奶對孩子的不幸命運難過的同時也會過分寵溺幾分, 導致了孩子這種樣樣想要都能要的性格。 另一方面是來自外界的, 當看到其他同學有這有那時, 這些特殊的孩子也急想證明自己的不特殊, 所以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更何況借給別人時也證明了大家對自己的認同和接受, 心理也會很享受這種感覺。

一、指導家庭教育,

Advertisiment
形成家校一致。

和小明奶奶、爸爸取得聯繫, 將孩子在校的行為1和2轉述, 並且將我的“行為分析”表達, 讓家長感悟到導致孩子各項行為的緣由, 體會到長此以往的嚴重性, 從思想上明白並且重視起來, 然後就是指導家庭教育, 形成家校一致:告訴奶奶, 不能事事都依著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合理購買時不要答應, 而是適合講清楚不答應的理由。

二、關注一舉一動, 抓住契機表揚

美國心理學家曾加以理論概括:“當神經系統中刺激與反應發生聯結伴隨著滿意時, 聯結就得到強化, 煩惱則極少或不能導致聯結的削弱或消失。 ”這說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多表揚少懲罰。 於是我和小王奶奶約好了, 當孩子主動放棄某項購買時,

Advertisiment
要當著孩子的面告訴我, 我再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的勤儉節約, 孩子在一次次表揚中逐漸改變了原來的購買心理。

三、給予溫暖教育, 感化幼小心靈

孩子的家庭環境已經是不完整的了, 但我們老師卻可以給他一個自然和諧、溫馨的成長環境, 可以用言語關心他, 用行為感染他, 用大家的愛心包容他, 讓他用健康的心態來看待同學們。

四、加入遊戲行列, 體會其中樂趣

小明的孤僻讓同學都就敬而遠之, 找機會讓他與其他同學一起參與遊戲, 體驗團體的重要性, 讓他明白他不是與生俱來就是孤獨的, 他是這個集體的一份子。 同學需要他, 他也需要這些同學和朋友。

做好家庭子女的教育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

Advertisiment
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研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