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做好學齡前的充分準備

如何為寶寶做好學齡前的充分準備呢?家長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 首當其衝的不是學什麼知識、特長, 而是做好生理準備。 例如:

生理準備之一:建立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 與孩子共同商量每日的活動內容, 然後讓孩子按照計畫執行, 比如上午幾點到幾點做什麼, 下午幾點到幾點做什麼, 是畫畫, 還是踢球, 是彈琴, 還是玩拼圖, 自己掌握。 另外, 起床、吃飯、活動等時間儘量向小學生的生活作息靠攏, 勞逸結合有張有弛, 讓孩子慢慢適應上學讀書的生活節奏。

生理準備之二: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Advertisiment
最主要的是給孩子佈置一個利於學習的單獨房間, 如果家裡條件有限至少也要為孩子佈置一個“學習角”, 安放一張書桌及書架, 擺上孩子喜歡的圖書、玩具等, 告訴孩子這是他專心學習的地方, 誰也不能打擾。 同時, 要教會孩子掌握入學必需的生活技能, 如穿脫衣服, 系鞋帶, 整理書包, 課間自己上廁所、喝水;上下學走路注意躲避來往的車輛, 不在馬路上玩耍, 遇到困難會向成人尋求幫助, 等等。

生理準備之三:培養做事的堅持性和穩定性。 幼兒的玩樂很隨意自由的, 經常幾分鐘的熱氣, 興趣瞬間就轉移了。 所以, 要想以後儘快適應小學有條理的學習生活, 父母要培養孩子做事的堅持性和穩定性。 比如看書或畫畫,

Advertisiment
有意識地延長時間, 讓他的注意力從最初的8~10分鐘逐步提高, 直到能堅持20分鐘左右。 並且要做到把一件事情做完, 再去做另一件事。

除此之外還要幫助孩子做好入學前的其他準備。

1.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性。

包括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 與同伴友好相處、互助合作, 努力各種克服困難, 講文明、懂禮貌、講衛生、守紀律, 尊敬師長, 遵守各種社會規則, 樹立安全意識, 等等。 兒童有了這些基本的行為準則, 才能適應小學的生活。 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性, 父母要從小事抓起, 比如:幫助孩子適應環境, 見了老師要問好, 上課不要隨意講話, 上下樓梯靠右行, 玩運動器械要輪流, 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將來就很容易適應小學生的生活。

Advertisiment

2、養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無論是學琴、學書法, 回家後的練習都要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 父母可以督促但絕不要陪讀。 你可以和孩子約定練習的時間, 放手讓他自己獨立去做, 然後來檢查他完成的效果。 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不能依賴別人, 從而養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好習慣。 在其他方面也要適當給孩子安排一些任務, 比如擦桌子、拿報紙、倒垃圾、澆花等, 讓他覺得我長大了, 應該主動做好這些事, 並掌握哪些先做哪些後做的順序, 自覺養成辦事有條理、講規則的意識。

3、重視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許多父母都認為自家的寶寶能說會道, 上學應該沒問題。 其實不然, 學齡前後的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存在明顯差異。

Advertisiment
小學一年級的老師經常會碰到佈置作業後, 學生不知道要幹什麼的現象。 這說明他們對語言的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 不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父母需要多和孩子交談, 無論是聊天、講故事, 還是讓孩子複述一件有趣的事, 都要語言精練準確, 避免用“吃飯飯”、“玩球球”等重疊詞, 同時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 讓他在反復聽說中消化語言, 理解體驗詞彙、語句在日常說話中是如何運用的。

此時的孩子正處在由具體形象的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 語言的豐富促進了心理活動快速發展。 父母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外出參觀遊覽,

Advertisiment
在動態而有趣的活動中培養觀察、分類、推理能力, 例如讓他觀察牡丹花的顏色、形狀, 觀察動物的形態、叫聲, 觀察汽車的種類、標誌等, 瞭解事物變化的具體過程。 回家後讓他複述或者畫下來, 這樣提高他的抽象概括、分析判斷能力, 全面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4、培養學習興趣, 樹立自信心。

幼兒對新事物總是充滿新奇和幻想, 他們特別羡慕背書包上學的小學生。 此時, 父母萬萬不要急於強迫孩子學拼音、識字, 這樣容易扼殺其學習興趣。 尤其不能依據家長的願望強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 因為, 倘若知識的難度超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的, 他總是處在失敗的境地, 就沒有了自信, 甚至把學習當成父母對自己的懲罰, 以至產生厭學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