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做好幼兒家教_幼兒家教十四不宜

養生之道網導讀:

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被家長們慣的有個性和脾氣大, 面對這樣的小孩, 如何做好幼兒家教?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如何做好幼兒家教, 幼兒家教十四不宜, 讓你輕鬆搞定自己寶貝!

1.包辦代替。

父母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多採取包辦代替的方法, 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前的一切活動都為孩子安排好、做好, 不注意培養小兒的自主意識, 孩子因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 阻礙孩子自主性的發展。 家長應該從孩子1歲左右就開始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適當的滿足。

幼兒自控能力差, 當他們無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 便用哭鬧、咬人、躺在地上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 如果此時大人不堅持己見, 採用妥協的方式滿足孩子的要求, 則孩子就學會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為來取得家長的注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實際上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溺愛。 1歲左右的孩子, 已經會用一些手段來要脅父母滿足他的要求, 所以從這時起, 家長就要堅決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3.干涉太多。

不要對孩子干涉太多, 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以培養起孩子的自主性。 否則, 會使孩子產生對父母的反感, 也可能使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Advertisiment

4.不理解孩子。

l—2歲的孩子, 有時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就需要家長的理解。 如果家長能夠理解孩子, 會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也有利於形成母(父)子之間親密的關係, 反之, 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5.模棱兩可的語言。

1—2歲的小兒,

Advertisiment
理解力和判斷力還不強, 因此, 家長要用清楚、直截了當的語言給孩子明確的指示, 否則, 孩子會無所適從。

6.不良的榜樣。

身教勝於言教, 對1—2歲好模仿的小兒更是這樣。 父母不良的習慣如講穢語、愛打人、邊看電視邊吃飯等等, 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會看在眼裡, 記在心裡, 表現在行動上。 因此, 家長要注意加強自身修養, 糾正不良的習慣。

7.冗長的囉嗦。

當孩子犯錯誤時, 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嘮叨叨, 對孩子數落個沒完, 會傷害小兒的自尊心。

8.教育不一致

上下輩或父母之間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 一方批評孩子, 另一方卻袒護孩子, 會抵消教育的作用, 也會降低孩子對家長的尊重和信任。

9.失控。

當孩子做錯事或闖禍時, 父母大發雷霆,

Advertisiment
這種粗暴的方法會使孩子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同伴。

10.體罰後反悔

這種教育方式會使1—2歲的孩子不明是非, 對父母的行為感到迷惘。

11、零食補償

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咋吃飯方面受到委屈。 有些家長惟恐孩子在幼稚園吃不飽, 其實是沒必要的。 接孩子回家時, 拿出各種零食讓孩子挑選食用。 結果會促使孩子習慣了在幼稚園因期待零食補充而不好好吃晚飯, 或者“留有餘地”, 時間長了, 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12、甜水等待

同樣的好喝的飲料也會讓孩子習慣了“留有餘地”。 飲料永遠不如水, 不要以為喝水就是委屈了孩子。 每天都喝飲料, 不見得比水好。 長此以往的喝飲料, 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我們應該宣導孩子多喝白開水,

Advertisiment
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無法替代而人體必需的諸多微量元素。

13、遷就放縱

架站可能會覺得孩子在幼稚園被約束了一天, 於是接完孩子就開始給孩子“放假”這是對孩子的一種放縱。 也是不提倡的。 孩子可能不願意去上幼稚園。 心裡不愉快, 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等等。 小班的孩子有時也會出現“撒嬌”或“耍賴”的現象。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以同情的態度對待他, 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 切忌無原則地“遷就放縱”。

14、刨根問底

孩子離開一整天, 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 但孩子回家後, 全家人圍著孩子問這問那, 使孩子無從回答, 甚至厭煩急躁, 還會增加孩子對幼稚園“不適應”的感受。 孩子的情緒受客觀環境影響, 成人的緊張和焦慮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成人的緊張和焦慮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