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克服孩子對醫院和手術的恐懼心理?

因為突然生病或者意外受傷而住院治療的孩子, 肯定會覺得茫然無助, 還會感到非常害怕。 如果一位家長或者關係比較親近的其他親屬能在身邊陪著的話, 孩子的心理感受可能就會完全不同了。 約好了要去醫院看病的孩子可能一想到即將發生的事情就會變得憂心忡忡。 比如, 去做切除扁桃體和腺樣體的外科手術就屬於這種情況。 這時候, 如果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恐懼, 而且能夠得到安慰的話, 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患有慢性疾病, 需要特別治療的孩子可能會頻繁地住院, 對於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來說,

Advertisiment
兒童生活專家的作用可能是無法估量的。 這些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可以幫助孩子適應醫院的生活, 同時也熟悉治療的過程。

為什麼醫院會讓人不舒服?

在1~4歲時, 孩子最怕的就是和父母分開。 每當父母去探望住院的孩子, 快要分開的時候, 孩子都會覺得自己好像要永遠地失去父母了。 父母不在的時候, 孩子可能表現得又焦急又沮喪。 等父母來看他的時候, 他就會通過一開始拒絕打招呼來責備父母。 為了不讓孩子有這種擔心和恐懼, 父母一定要在孩子住院期間始終陪著他。 如果條件不允許, 也可以找(外)祖父母或者其他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來代替。

孩子4歲以後, 就容易對別人即將對他做的事情、自己身上受的傷,

Advertisiment
以及疼痛更加害怕。 不要跟孩子保證醫院會美妙得好像玫瑰花床。 因為那樣的話, 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孩子就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感, 更何況, 讓孩子難受的事情是肯定要發生的。 但是另一方面, 如果你把可能發生的每一件壞事情都告訴孩子, 那麼他就會在想像中遭受比實際在醫院裡更大的折磨。

對父母來說,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儘量表現出那種平靜的、自然的信心。 不要過多地強調這件事情, 那樣反而會使這件事聽起來像是個錯誤。 除非孩子以前住過院, 否則他肯定會去想像醫院是什麼樣的, 很可能還會害怕發生最壞的事情。 父母最好能給孩子大致描述一下醫院的生活, 好讓孩子放心。 別跟孩子爭論即將接受的治療會不會很疼。

Advertisiment

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一說醫院裡有趣的事情。 比如, 他要帶上哪些玩具和圖書, 醫院的床上會懸著電視機, 呼叫護士可以使用電子按鈕等。 著重談論醫院這些愉快的日常生活是很有用的, 因為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 孩子們也會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玩耍。 也不要對醫療項目避而不談, 但是要讓孩子看到, 那只是醫院生活的一小部分。

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擔心

一定要給孩子提問的機會, 同時讓他們把自己的想像告訴你。 年紀小的孩子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是十分獨特的, 成年人根本就不會那樣想問題。 首先, 他們經常會認為, 自己必須做手術或者被送進醫院, 是因為他們以前的表現很壞,

Advertisiment
比如沒有穿靴子, 生病的時候賴在床上, 或者跟家裡的其他人生氣等。 孩子可能會想像, 切除扁桃腺的時候他的脖子必須被切開, 還可能認為只有把他的鼻子切掉才能夠得到腺樣體。 所以, 一定要讓你的孩子能夠隨便地提問。 你要作好準備, 孩子心裡的恐懼很可能是非常離奇的。 你要儘量讓孩子放心。

什麼時候跟孩子說?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 如果他沒能自己發現住院的安排, 最好等到離開家的前幾天再告訴他。 因為讓他擔心好幾個星期並沒有什麼好處。 對於7歲大的孩子來說, 提前幾個星期告訴他可能更好一些。 如果他已經開始猜疑了, 就更要早點告訴他。 但前提在於, 這個孩子要能比較合理地面對現實。

Advertisiment
當然, 不管多大的孩子提問, 都不要對他們撒謊, 也決不要對他說醫院是別的什麼地方, 從而把孩子騙到醫院去。

麻醉

如果孩子要動手術, 而你在安排上還能作一些選擇, 你就可以跟醫生商量一下麻醉師和麻醉的事情。 孩子對麻醉的態度會很大地影響他的精神狀態。 有的孩子會因此對手術感到非常不安, 有的孩子卻可以心情放鬆地做完手術。 在醫院裡, 一般都有一位特別擅于激勵孩子信心的麻醉師, 他能順利地給孩子麻醉, 而不會嚇著他們。 如果你可以選擇, 就應該找一位這樣的麻醉師, 這是非常值得的。 有些時候, 將要使用的麻醉藥品也是可以選擇的, 這也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 一般說來, 使用氣體麻醉很少會嚇到孩子。當然了,醫生才是最瞭解情況的人,他也必須作出這個決定。但是,當醫生認為幾種麻醉藥品的醫學效果相同的時候,你就應當認真考慮一下孩子的心理因素。

給孩子解釋麻醉的時候,你不應該說“它會讓你睡覺”,因為這樣會使孩子在做完手術以後產生睡眠障礙。你可以把麻醉解釋成一種會讓人進入特殊睡眠的辦法。要告訴孩子,一做完手術,麻醉師就會把他從麻醉狀態中喚醒。你要在麻醉生效之前陪著孩了。已經有研究表明,進行麻醉的時候有一位家長陪伴,能夠減輕孩子對手術的恐懼和緊張,還能減少鎮靜劑的使用。

探視

對於1~5歲的孩子來說,只要有可能,父母就應該陪孩子待在醫院裡,尤其是白天的時候。至少每天都要有一位家長去看望孩子。大多數醫院現在都有方便的住宿條件,父母之一或者孩子熟悉的大人晚上可以在孩子的房間裡過夜。

如果父母只能間斷地去探望孩子,這種看望就會給年紀小的孩子帶來暫時的困難。父母的出現會讓孩子想起他有多想他們。父母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得特別傷心,甚至在整個探視過程中他都哭個不停。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在醫院的時候一定總是很傷心。實際上,只要父母一走,孩子就會調整好狀態,對醫院生活表現出驚人的適應,哪怕他正覺得難受,或者正在接受不舒服的治療。

但是,這決不是說父母就應該遠離孩子。如果孩子能夠意識到,父母離開以後總是會回來的,他就會獲得一種安全感。但是如果你必須得走,那就應該儘量表現得高興一些,讓孩子看不出你的擔心。因為父母苦惱的表情會使孩子更加焦慮不安。

出院後的反應

在接受住院治療的時候,年幼的孩子看上去可能已經完全恢復了健康,然而一旦回到家裡,他們就會立刻做出討人厭的行為。有的孩子會變得特別黏人,老是擔驚受怕的;有的孩子則會在行為上顯露出侵略性。這些現象雖然可能讓人不高興,但卻都是正常的反應。要耐心地安慰孩了,冷靜而又堅定地告訴孩子,他很快就會舒服多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忘掉住院的經歷,繼續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

使用氣體麻醉很少會嚇到孩子。當然了,醫生才是最瞭解情況的人,他也必須作出這個決定。但是,當醫生認為幾種麻醉藥品的醫學效果相同的時候,你就應當認真考慮一下孩子的心理因素。

給孩子解釋麻醉的時候,你不應該說“它會讓你睡覺”,因為這樣會使孩子在做完手術以後產生睡眠障礙。你可以把麻醉解釋成一種會讓人進入特殊睡眠的辦法。要告訴孩子,一做完手術,麻醉師就會把他從麻醉狀態中喚醒。你要在麻醉生效之前陪著孩了。已經有研究表明,進行麻醉的時候有一位家長陪伴,能夠減輕孩子對手術的恐懼和緊張,還能減少鎮靜劑的使用。

探視

對於1~5歲的孩子來說,只要有可能,父母就應該陪孩子待在醫院裡,尤其是白天的時候。至少每天都要有一位家長去看望孩子。大多數醫院現在都有方便的住宿條件,父母之一或者孩子熟悉的大人晚上可以在孩子的房間裡過夜。

如果父母只能間斷地去探望孩子,這種看望就會給年紀小的孩子帶來暫時的困難。父母的出現會讓孩子想起他有多想他們。父母離開的時候,孩子會哭得特別傷心,甚至在整個探視過程中他都哭個不停。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在醫院的時候一定總是很傷心。實際上,只要父母一走,孩子就會調整好狀態,對醫院生活表現出驚人的適應,哪怕他正覺得難受,或者正在接受不舒服的治療。

但是,這決不是說父母就應該遠離孩子。如果孩子能夠意識到,父母離開以後總是會回來的,他就會獲得一種安全感。但是如果你必須得走,那就應該儘量表現得高興一些,讓孩子看不出你的擔心。因為父母苦惱的表情會使孩子更加焦慮不安。

出院後的反應

在接受住院治療的時候,年幼的孩子看上去可能已經完全恢復了健康,然而一旦回到家裡,他們就會立刻做出討人厭的行為。有的孩子會變得特別黏人,老是擔驚受怕的;有的孩子則會在行為上顯露出侵略性。這些現象雖然可能讓人不高興,但卻都是正常的反應。要耐心地安慰孩了,冷靜而又堅定地告訴孩子,他很快就會舒服多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忘掉住院的經歷,繼續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