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判斷孩子“真病”還是“裝病”?

孩子平常在教室活蹦亂跳, 只要一到升旗日或上體育課, 就頭暈、嘔吐、臉色蒼白, 每星期都進保健室休息。 帶他做暈眩檢查都正常, 也帶他看過心理醫師, 但依然如故, 怎麼辦?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心理師黃柏嘉回復:

要辨別孩子的身體不適, 是因為身體出了狀況, 還是心理方面的困難, 有兩個概略的區別方法。

第一個是從症狀出現的頻率來看, 症狀若是由心理困擾所引發, 一般來說會因為情境轉換, 而有明顯的改善或惡化, 不太需要醫療的介入, 例如:孩子早自習時活蹦亂跳, 接近升旗時間, 就開始出現明顯的頭暈、嘔吐等症狀,

Advertisiment
等到升旗結束後, 孩子的狀況又改善了不少。 另一個辨識的方法是孩子想要改善身體不適的主動程度, 症狀若是來自心理因素, 通常孩子不會積極想要改善這些症狀, 而就醫只是被動的配合。

假設孩子的身體症狀由心理困擾所引發, 以下提供幾個介入的角度給家長參考:

1.相信孩子的主觀感受

或許找不出身體上的病因, 但是不代表孩子在裝病, 當孩子症狀發作時, 身體是真的感覺很痛苦, 而不是假裝出痛苦的樣子, 孩子並非刻意讓自己的症狀變得輕微或是更嚴重。 當父母先能夠理解、體會孩子的痛苦, 才能夠跟孩子建立合作的關係, 一同構思如何解決身體反復出現症狀的困境。

Advertisiment

2.避免因病獲益

若是孩子因為身體出現症狀, 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好處, 或是回避了某些處罰或責任, 那麼這個症狀將會變得更難改善。 孩子出現身體明顯的不適, 無法參加升旗活動, 不代表孩子免除了身為班上一分子的義務, 父母與老師可以跟孩子討論, 他必須改為執行某些愛班服務, 來替代升旗活動。 例如在狀況減輕時, 負責回收同學作業, 或是下課負責擦黑板等。 一方面讓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另一方面也減輕其他同學對於孩子何以擁有特權的質疑。

3.尋找躲藏在症狀背後的困難

由心理困擾所引發的身體症狀, 通常與焦慮感有很高度的關聯性, 因此找出孩子焦慮感的根源, 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

Advertisiment
但是若直接詢問孩子為什麼會焦慮, 大多是問不出來的。 父母可和孩子討論:“如果這個症狀消失了, 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明顯的改變?”孩子可能回答:“我跟朋友的關係可能變得更好!”那麼或許孩子焦慮的來源是與同儕間的關係, 父母可以針對如何改善同儕關係的部分, 與孩子有更多的討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