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拉肚子?

Q.寶寶快1歲了, 一直由姥姥帶。 寶寶經常拉肚子, 姥姥卻說她能通過觀察大便來確定寶寶有沒有生病。 請問這樣做有沒有根據?

A.中醫講的是望聞問切, 通過觀察寶寶的糞便, 可以初步瞭解寶寶消化道的情況, 所以嬰幼兒糞便是消化道的一面“鏡子”。

參考如下:

1.大便臭味過濃, 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

2.大便帶酸味多泡沫, 反映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發酵旺盛。

3.大便外觀呈奶油狀, 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4.嬰兒糞便中的奶瓣(即乳凝塊)多是未消化的脂肪與鈣化合成的皂塊, 如果量不多則無臨床意義;如果常見到多量的奶瓣,

Advertisiment
呈酸臭味, 說明寶寶飲食過量有食積。

5.牛乳餵養的寶寶, 若大便呈綠色, 表示腸蠕動增快或腸道有炎症, 是嬰兒腹瀉的一種症狀。

6.大便呈蛋花湯樣, 排便次數增加, 那麼不論母乳還是牛乳餵養的寶寶, 都提示有腹瀉病或感染性腹瀉。

7.大便呈膿血樣, 可能為菌痢或其他細菌性腸炎等。

8.大便帶血絲, 多數系肛門裂、直腸息肉所致。

9.大便灰白色, 提示可能有膽道梗阻。

10.大便黑色, 則是上消化道出血或服鐵劑等藥物所致。

11.大便若除血液外, 同時有大量黏液, 而糞質較少或糞塊外有血如臘腸樣改變, 結合陣發性哭鬧、腹痛、嘔吐、腹部腫塊, 應考慮為腸套疊。

Q.我的寶寶3歲了, 最近幾天大便都是綠色的, 有時還有膿狀物, 請問是消化不好還是有炎症?應該怎樣調理呢?

A.大便呈綠色,

Advertisiment
這與食物的種類(如多食綠色蔬菜)、腸蠕動增快可能有一定關係, 不一定需要調理。 如果大便中帶有膿狀物, 炎症的可能性較大, 單純調理一定不行, 需要醫生對症下藥。

Q.寶寶頭部的一般檢查都包括哪些內容?能否在家中由家長自己進行?

A.頭部的一般檢查包括望、觸、叩、聽四診和顱骨透照, 在家中家長可利用軟尺、聽診器進行部分日常檢查:

1.望診:注意囟門、頭顱外形及大小, 有無外傷、腫物及疤痕。 測量頭圍有助於判定顱內壓增高引起的頭顱增大。

2.觸診:注意檢查囟門及顱骨縫。 囟門注意大小、緊張度及是否膨脹等。 顱骨縫于生後數周內可摸到, 6個月以後即不易摸到。

3.聽診:正常嬰幼兒頭顱(包括眼窩部)聽診可有收縮期血管雜音。

Advertisiment
如果雜音極大或不對稱時可考慮顱內血管畸形。

Q.去醫院做檢查, 大夫說我家寶寶的囟門閉合有點早, 現在全家有些擔心這是不是正常現象。 請問囟門閉合異常可見於哪些疾病?

A.寶寶顱骨是由三塊骨頭拼成的, 所以有前囟和後囟。 前囟的斜徑, 在出生時約2.5釐米, 至12~18個月閉合。 後囟在出生時或閉或微開, 最晚於2~4個月時閉合。

有些寶寶前囟表面皮膚凹陷, 還有血管搏動, 底下的骨骼實際上已經閉合。 同時, 囟門閉合早晚也有正常生理差異。 囟門早閉是見於頭小畸形, 囟門晚閉是見於腦積水、佝僂病、呆小病等以及生長過速的嬰兒, 但千萬不要自己對號入座, 到底是不是囟門閉合異常,

Advertisiment
需要醫生來做診斷。

Q.我家寶寶8個月了, 睡覺不踏實, 夜裡要醒四五次, 囟門很大, 有時在吃奶的時候會突然渾身顫抖, 過一會兒就好。 請問, 這種情況是不是由缺鈣引起的?會不會是顱內壓增高的症狀?

A.我們常說的缺鈣就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寶寶夜睡不寧、囟門大, 有可能是本病。 寶寶囟門具體是多少, 頭圍有沒有增大, 這些都應該注意測量。 可以去醫院先測量一下囟門和頭圍, 再給寶寶查一查血液生化(鈣、磷和鹼性磷酸酶)和拍攝一側手腕正位X線照片, 確診後給予維生素D和鈣劑治療。

兩者鑒別要點是:佝僂病, 頭顱雖看來較大, 但頭圍在正常範圍之內, 且外形呈明顯“方顱”;前囟雖較大, 但張力不高, 亦無其他顱內壓增高表現。

Advertisiment
而顱內壓增高時則前囟緊張、膨隆, 比嬰兒高熱或啼哭時囟門緊張得更加明顯。

Q.我女兒出生時頭圍33.8釐米, 醫生當時說基本正常, 現在女兒1歲了智力還可以, 但總覺得頭圍比同齡寶寶小一點, 請問寶寶的這種情況正常呢?

A.寶寶出生時頭圍正常, 1歲時應該再長12釐米左右, 還是要測量一下頭圍才好。 若實在擔心, 可去醫院做相關檢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