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醫講的是望聞問切, 通過觀察寶寶的糞便, 可以初步瞭解寶寶消化道的情況, 所以嬰幼兒糞便是消化道的一面“鏡子”。
參考如下:
1.大便臭味過濃, 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
2.大便帶酸味多泡沫, 反映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發酵旺盛。
3.大便外觀呈奶油狀, 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4.嬰兒糞便中的奶瓣(即乳凝塊)多是未消化的脂肪與鈣化合成的皂塊, 如果量不多則無臨床意義;如果常見到多量的奶瓣,
Advertisiment
5.牛乳餵養的寶寶, 若大便呈綠色, 表示腸蠕動增快或腸道有炎症, 是嬰兒腹瀉的一種症狀。
6.大便呈蛋花湯樣, 排便次數增加, 那麼不論母乳還是牛乳餵養的寶寶, 都提示有腹瀉病或感染性腹瀉。
7.大便呈膿血樣, 可能為菌痢或其他細菌性腸炎等。
8.大便帶血絲, 多數系肛門裂、直腸息肉所致。
9.大便灰白色, 提示可能有膽道梗阻。
10.大便黑色, 則是上消化道出血或服鐵劑等藥物所致。
11.大便若除血液外, 同時有大量黏液, 而糞質較少或糞塊外有血如臘腸樣改變, 結合陣發性哭鬧、腹痛、嘔吐、腹部腫塊, 應考慮為腸套疊。
Q.我的寶寶3歲了, 最近幾天大便都是綠色的, 有時還有膿狀物, 請問是消化不好還是有炎症?應該怎樣調理呢?A.大便呈綠色,
Advertisiment
A.頭部的一般檢查包括望、觸、叩、聽四診和顱骨透照, 在家中家長可利用軟尺、聽診器進行部分日常檢查:
1.望診:注意囟門、頭顱外形及大小, 有無外傷、腫物及疤痕。 測量頭圍有助於判定顱內壓增高引起的頭顱增大。
2.觸診:注意檢查囟門及顱骨縫。 囟門注意大小、緊張度及是否膨脹等。 顱骨縫于生後數周內可摸到, 6個月以後即不易摸到。
3.聽診:正常嬰幼兒頭顱(包括眼窩部)聽診可有收縮期血管雜音。
Advertisiment
A.寶寶顱骨是由三塊骨頭拼成的, 所以有前囟和後囟。 前囟的斜徑, 在出生時約2.5釐米, 至12~18個月閉合。 後囟在出生時或閉或微開, 最晚於2~4個月時閉合。
有些寶寶前囟表面皮膚凹陷, 還有血管搏動, 底下的骨骼實際上已經閉合。 同時, 囟門閉合早晚也有正常生理差異。 囟門早閉是見於頭小畸形, 囟門晚閉是見於腦積水、佝僂病、呆小病等以及生長過速的嬰兒, 但千萬不要自己對號入座, 到底是不是囟門閉合異常,
Advertisiment
A.我們常說的缺鈣就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寶寶夜睡不寧、囟門大, 有可能是本病。 寶寶囟門具體是多少, 頭圍有沒有增大, 這些都應該注意測量。 可以去醫院先測量一下囟門和頭圍, 再給寶寶查一查血液生化(鈣、磷和鹼性磷酸酶)和拍攝一側手腕正位X線照片, 確診後給予維生素D和鈣劑治療。
兩者鑒別要點是:佝僂病, 頭顱雖看來較大, 但頭圍在正常範圍之內, 且外形呈明顯“方顱”;前囟雖較大, 但張力不高, 亦無其他顱內壓增高表現。
Advertisiment
A.寶寶出生時頭圍正常, 1歲時應該再長12釐米左右, 還是要測量一下頭圍才好。 若實在擔心, 可去醫院做相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