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最容易得的病, 大約就是感冒、發燒、拉肚子。
誰家寶寶大約都躲不開這幾樣。
很多媽媽抱怨說, 孩子感冒了, 發燒了, 或者拉肚子了, 到了醫院醫生卻愛理不理的, 大約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小病, 處理起來沒啥吧!可是, 對於父母們來說, 寶寶生病了, 不舒服了, 這難道不是天大的事嗎?
也有的媽媽抱怨, 醫生們把對症處理說得簡單得跟什麼似的, 其實哪有那麼容易啊, 醫生說一句吃藥吧, 可是寶寶哪會乖乖地把藥吃了?醫生說驗大便, 可是已經拉了很多次的寶寶現在就是不拉, 你說急不急人?還有, 醫生說喝補液鹽,
Advertisiment
醫生們只能回答, 我們也沒有辦法啊, 我們自己的寶寶生病了也是這樣, 腹瀉, 就是這麼麻煩!
唉, 我親愛的寶寶, 你還是快點好起來吧!
如果能夠很“懂得”腹瀉, 應該可以採取一些實效性的措施。
我很喜歡把腹瀉和發燒兩樣事情並提, 在和很多媽媽交流經驗時, 或者給病人提供一些諮詢的時候經常拿這兩個病狀來舉例子:這兩種病最大的相同之處, 就是病因很多, 一丁點兒小事都可能導致發病!
所以, 腹瀉出現的時候, 首先考驗的就是我們的一個基本能力:判斷病因。
寶寶腹瀉的病因很多, 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都能導致, 可以分為急性慢性, 重型輕型, 還有食物性腹瀉(民間稱存食、積食),
Advertisiment
所以咱們也不嚴謹地按照臨床醫學的分類法了, 這裡就混雜地介紹兩種最常見的鑒別法:
(1)按照是否有感染, 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腹瀉兩種。
感染主要是病毒或細菌傳人、寄生、致病, 這一類俗稱腸炎。
輪狀病毒(秋冬腹瀉)和諾瓦克病毒是病毒性腸炎的兩種最常見病原, 導致較嚴重的蛋花湯樣或者水樣腹瀉。
細菌性腸炎主要有兩種:腸毒素致病和“侵襲”致病。 這兩種都是急性的腸炎。 產腸毒素細菌進入腸道後繁殖、產毒, 主要導致水樣腹瀉, 而侵襲性更為嚴重, 比如大腸桿菌0157, 痢疾桿菌導致的痢疾(只有痢疾桿菌導致的才叫痢疾,
Advertisiment
無感染的最常見一種就是食物性的腹瀉, 由於食物淤積在上消化道, 導致胃酸度下降, 腸道內細菌上移, 產生短鏈有機酸和毒素, 引起腹瀉。
母乳餵養的小嬰兒容易出現一種“生理性腹瀉”, 主要是小嬰兒腸道黏膜乳糖酶缺乏, 母乳中的乳糖不能被分解, 下至結腸被細菌分解, 產生大量氣體(甲烷等)和乙酸, 導致腹瀉。
(2)按照大便化驗是否見白細胞, 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無白細胞或僅有少量, 包括病毒性腹瀉(雖為水樣便, 但有“自限性”, 一般一周即可痊癒), 食物性腹瀉(積食), 生理性腹瀉, 吸收不良性腹瀉, 過敏性腹瀉等。
另一類有較多白細胞, 屬於“侵襲性☆禁☆感染”,
Advertisiment
這樣的鑒別和分類有什麼意義呢?首先是特徵性的病因判斷, 為治療提供思路和方向, 而且這兩種鑒別幾乎把腹瀉的重症和輕症區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