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呵護孩子心理健康_如何讓孩子心理健康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呵護孩子心理健康?很多父母忙於工作, 忙於賺錢養家, 而疏于對孩子心理的安慰。 那麼, 如何呵護孩子心理健康?下面養生之道小編就來介紹下吧。

Advertisiment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 忙於賺錢養家, 而疏于對孩子心理的安慰。 社會問題都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有關聯。 人不是機器, 小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愛, 愛也不是用金錢物質衡量。 孩子要想健康不僅身體要健康, 心理健康同樣不能忽視, 父母應多給予孩子心理教育, 最好是從小做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 更離不開親情。 親情是最天然的和諧劑、營養素和定心丸。 嬰幼兒長久地處在自己熟知的母親身邊, 就能避免產生害怕的情緒, 繼而避免出現易哭鬧等情緒障礙。 孩子自出生後, 就不斷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刺激, 形成條件反射, 這標誌著其心理活動的萌芽和發展。 母親應多給孩子必要的愛☆禁☆撫和情感依託,

Advertisiment
這對嬰幼兒心理發育有很大幫助。

從在媽媽肚子裡開始, 孩子的心理就開始發育, 許多家長都認為未滿周歲的嬰幼兒什麼都不懂, 給他吃飽睡好就足夠了。 周歲前是孩子成長的輝煌期, 同時也是脆弱期, 如果心理養護不當, 很容易使孩子將來在性格、心理上出現問題。 為培養嬰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 家長在護理期間多逗孩子, 說說話, 唱唱兒歌, 傳達自己輕鬆愉快的心情, 既能增進孩子聽力, 又可培養其樂觀情緒。

家長要促使孩子逐步適應環境和外界刺激, 家庭氣氛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一些影響。 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剛出生時, 和成人離家一樣有戀巢心理。 因此, 要在一定時期內延續子宮時代的環境和習慣,

Advertisiment
如抱孩子時將他的頭擱在媽媽心臟處, 讓他能聽到媽媽熟悉的心跳。 為了鍛煉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 還可以幫他做些輕柔的運動, 緩解肌肉緊張, 如抬頭、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 當然, 這些訓練應逐步加強, 而不是給予“突襲”。

另外, 家長及時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智力開發。 一位母親說, 在她的孩子6個月左右時, 她每天都定時翻看色彩鮮豔的兒童讀物, 在她講述書中內容時, 孩了聽得很專注。 有一次, 她翻書略作停頓, 孩子竟表現出煩躁、欲哭等情緒, 直到她重新開始翻閱, 孩子才安定下來, 結果這個孩子長大後不僅愛看書, 學習也頗自覺。 這說明孩子小時候的習慣對未來的學習方式有著很大的影響。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父母不可盲目樂觀, 心理養護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從此高枕無憂。 心理養護得當的嬰幼兒一般不認生, 也不愛無故哭鬧, 並能很快適應陌生環境, 表現活潑機靈。 不過, 家長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負面效應而對孩子過分溺愛, 因為溺愛常常是導致“問題孩子”出現的重要原因。

母愛能促進嬰幼兒健康地生長, 給孩子講故事, 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家長不要認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 忽略嬰幼兒的心理養護。 “望子成龍”的巨大工程, 在“龍”出世的那一刻, 就該破土動工了。 為了避免孩子因環境的突然改變而產生心理不適應, 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邊工作, 能補出遠門打工、工作最好不過了。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