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拍出影樓寶寶照_怎樣拍好照片

養生之道網導讀:

自打有寶寶之後, 新手爸爸媽媽的攝影技術肯定亟待提高, 寶寶那麼可人, 每個動作都是精彩的小pose。 拍了一張雙一張, 可以滿意的很少, 如何在家拍出影樓寶寶照?現在小編告訴你, 如何在家拍出影樓寶寶照。

如何在家拍出影樓寶寶照?

Q:我本來想拍的是寶寶, 可為什麼照出來寶寶卻成了配角呢?

A:去多餘的背景, 將寶寶填充整個畫面。 相信每個爸媽都有同感, 自從有了寶寶, 屋裡實在是亂了套。 而給寶寶拍照時往往也就忽略了這一點。 所以應對之策就是, 儘量讓背景乾淨、整齊, 比如用白色或者其他素色的床單將太多的東西遮起來,

Advertisiment
然後調好焦距, 這樣寶寶就成主角了。 咦, 寶寶怎麼這麼小?哦, 原來是被前前後後的玩具喧賓奪主了。 拉近距離, 把前景、背景拒之取景窗外, 讓寶寶突出, 這樣寶寶的表情會更顯生動, 畫面也隨之鮮活了。

Q:我握持DC很穩, 可為什麼照片有時還會模糊?

A:光線不夠按下快門、按快門時手抖動了、沒有對焦。 3種情況都可能造成照片模糊。 光線不夠可以把室內燈開得更亮, 或者開啟DC自動閃光燈功能, 手抖動可用三腳架甚至將DC架在桌子上做支撐。 至於沒有對焦, 相信是不少新手都容易忽視的。 新手往往將鏡頭對準被攝主體後就“哢嚓”按下快門, 並沒有注意到提示對焦的“綠色燈”是否在閃爍,

Advertisiment
“綠色燈”不再閃爍, 才是對焦正確哦。 DC中間的[ ]是將被攝主體框住的取景窗, 媽媽先要將它對準寶寶的面部比如眼睛進行對焦。 取好景後, 半按下快門。 綠色燈是對焦是否成功的提示。 如果不斷閃爍, 是提醒你不要著急按下快門, 如果不閃爍, 則表明你對焦成功嘍, 放心按下快門吧。

Advertisiment

Q:我怎樣才會使寶寶的照片更漂亮?

A:試試構圖三分法, 讓寶寶的形象更生動。

假設取景窗內有一個“井”字分割線網格, 把寶寶放在任意兩條線的交叉處。 別小看這兩條線, 它可是藝術作品中最常用也最經典的三分法, 可以讓照片美感倍增、有更多想像空間。 寶寶在整個畫面的中間, 想必是每個初學者都頗為滿意的作品吧。 不過你看, 寶寶會顯得很呆板, 沒有立體感。 寶寶抬頭看的感覺是不是很清晰地呈現出來了?而且還有視覺引導的作用呢。 此外, 也可利用景別, 給寶寶拍全身、半身和特寫。 有時還可以“倒機”拍攝, 可以讓寶寶更有動感。

全身包括了寶寶的整個身形, 同時也將寶寶所處的環境容納進來,

Advertisiment
比較適合給出外郊遊的寶寶拍。 半身往往以臉部面貌為主要表現對象, 還常常包括手的動作。 特寫以表現寶寶的面部特徵為主要目的, 非常適合拍寶寶的豐富表情。 把DC傾斜握持, 所拍出的就是“倒拍”的效果了, 怎麼樣, 是不是很特別?

Q:怎樣使畫面色彩更漂亮而又不顯淩亂?

A:寶寶服裝搭配和所選背景要協調。

要知道五顏六色可不等於 “彩色”哦, 寶寶被各種顏色包圍著, 在畫面中就不會很搶眼。 採用對比色。 藍色的背景下, 身著淡色裙子的小女孩稚氣童真更加彰顯。 採用統一色系。 如果是白色、米色等更淡雅的背景, 效果會更好。

Q:室內光線暗, 可據說閃光燈對6歲以下的寶寶的眼睛不好, 那怎麼來補光呢?

A:借助其他照明器,

Advertisiment
比如檯燈、白熾燈等。 也可以調高DC的感光度(ISO)。 光線太暗, 寶寶幾乎被黑暗吞沒了。 檯燈光線射向寶寶, 柔化了陰影, 使寶寶顯得溫馨可人。

Q:我總是拍不出寶寶的正常膚色, 怎麼辦?

A:這和DC的白平衡設定有關。 白平衡, 簡單地說, 就是使畫面更具自然的色彩。 針對當時所處環境, 來選擇相應的白平衡設定, 如, 陰天、晴天、螢光燈等。 當然如果嫌麻煩, 也可選擇“自動白平衡”, 不過效果還是有所區別哦。 多種設定任你選哦。

寶寶臉色有些發黃, 說明DC自動設定的白平衡效果並不是很滿意哦, 還是自己動手來調吧。 如果設定“螢光燈”白平衡, 寶寶的膚色是不是柔和多了, 也自然多了呢?剛剛開始給寶寶拍照的爸媽, 一定要清楚自己要拍的是寶寶, 心中有,眼裡有。品味照片為什麼好,好在哪裡,不好又不好在哪裡,善於總結經驗,在下次拍時,修正犯過的錯誤,嘗試更實驗性更大膽的手法,在摸索中會一次比一次拍得更棒。

怎樣拍好照片?

一、多拍精選

“多拍”,從宏觀上來講就是多實踐,多積累經驗。從具體來說就是不妨多試試鏡頭,以多為勝,多中選優,或者在探索出最優方案後重新精心拍攝某一場景。這是一個笨招,可確實是充分發揮數碼相機優勢的絕招,光學攝影友是沒法學的。你看,光學相機攝影要用膠捲,當場沒法知道拍得滿意不滿意,要洗出來才知道。以多為勝吧,必然要浪費大量膠捲,成本太高,所以光學攝影友往往是惜“鏡”如金,輕易不按一下快門的,及至精思細量地抓住鏡頭拍上一張,回去沖洗後才能知道結果,如果不夠滿意那就難了,時過境遷想補救已來不及了,所以老友們常常感歎光學攝影是門充滿遺憾的藝術。

數碼攝影則不同了,影像現時儲存在機內的磁性載體上,又可以現時重播觀察,不滿意消去重來就是了,這就是數碼攝影的一大優勢。所以我現在往往是先確定一個專題,圍繞專題選定若個場景,每個場景先圍著它轉幾圈,擬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線條件(逆光、順光、測光、補光等)下的拍攝方案,然後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氣,有時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複拍上好幾張,然後就停下來重播,不滿意的鏡頭當場就刪,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兩三張做初選成果。然後再拍攝下一個場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個專題。一般來講,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個鏡頭也不過就留七八十張回來。回來完後存入硬碟,再用ACDSee 放大重播,又刪去一部分。然後用ACDSee的編輯功能重播做初步影像處理,一般一是糾正偏斜,二是必要時加以裁切以完善構圖,三是用“自動級別”功能糾正彌補個別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經過這道工序以後的相片就可以認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重播一遍,過於平庸的再刪除一次,這樣每個專題也就不過剩下二三十張甚至十幾張了。

二、不要輕視對焦和測光設定這些基本作

對焦是攝影的最基本作,可說是沒人不會的,可是當我自檢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時,有時問題偏偏就出現在對焦這個環節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動攝影方式,請一定做好半距鎖焦,否則就可能因失焦而樹題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動攝影方式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光圈和曝光時間是相機自動選定的,而測光方式、對焦方式和白平衡條件則是可以手動選定的),情況就又不同了。這個數碼攝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學相機是沒有的,如果你不善於利用它的特點,還像全自動攝影那樣對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式控制方式下的對焦方式通常有區域對焦、重點對焦、遠景對焦、近景微距對焦等好幾種,重點對焦時有的還可以將聚焦點改變至偏離中心的某個特定位置(相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變的簡單方式來對待複雜的功能,而要善於根據不同情況應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況下,對焦的預設方式是重點對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為跳舞蘭很小就湊得很近,但怎麼拍都不夠清晰,甚至出現失焦現象,後來才悟出是因為沒有將對焦從預設方式改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樹蔭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採用重點測光和重(單)點對焦,還要注意拍攝主題的半距鎖焦,否則你也很難拍出滿意的作品來。

三、曝光時力求保持相機的穩定

對於新手和老年影友來講,有時相片影像模糊並不是由於對焦不准,而是因為相機把持得不穩。一般情況下,對於新手來說,地光速度低於1/60秒時己有可能影響成像的清晰。對於老手,如果曝光時間長於1/30秒而無依無靠時,一樣也有可能出問題。要保持相機穩定,一是要持機姿態和力洱確,二是要按快門鍵的力度適當。要練出這個基本功看來似乎很簡單,卻非一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麼也練不出來了。那怎麼辦呢?我有幾招笨辦法:其一最簡單,就是給身體或手找個依靠;其二,把相機皮帶掛在脖子上,把相機向前抻至皮帶拉緊,就形成了3點支撐,持相機的穩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這個辦法在曝光速度長至1/8秒時還拍出過不少相當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試試;第三個辦法就是腳架加快門線(線控快門觸發器),不過有的相機不具備快門線介面,快門線也相當貴,相應的有效替代辦法就是利用延時功能。 如果你的相機有2秒延時功能就最好了,“腳架+2秒延時”就是最穩當而方便的辦法。沒有2秒延時功能也不要緊,就好用10秒延時,浪費點時間就是了,效果一樣好。

說到角架,我的教訓是一定要買個好點的。為了不捨得在這方面多花錢,我先後買過兩個較便宜的腳架,結果第一個腳管太單薄,一碰就顫,還容易回縮;另一個則是用久了就水準轉動不靈活。沒辦法只好又去買了第三個,最後花的錢加起來足夠買一個頂級名牌的還有餘,真是可笑。

四、不用和善用閃光燈

有的文章介紹說,美國的攝影記者無論什麼時候都用閃光燈,似乎閃光燈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條件,可是我照貓畫虎卻屢屢失爽。仔細想想可能我是囫圇吞棗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輔助閃光燈吧?! 以內置閃光燈而言,功率那麼有限,光照距離和範圍那麼小,要想把較大範圍內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於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題時使用,這是我的第一點體會。第二,拿閃光燈在室內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層次,或者因為光源單一而反差生硬,有時還會拍出紅眼來,對於戴眼鏡的朋友那就更難辦了,往往拍得他兩眼“銀光閃閃”,漠無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惱不已。

所以我自承無能,從光學攝影時代起就儘量迥避使用內置閃光燈,室內光線不足寧可使用夜景功能來提高感光功能。現在用上了400萬圖元級的數碼像機,感光性能獲得了極大提高,一般光線條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來,更是變本加厲,把“強制不閃光”優先作為室內外攝影的一種基本手段了。但是這並不說明閃光燈就沒有用了(光線太差時你當然還是非用它不可),當然,我非攝影大師,更非使用閃光燈高手,在這方面也可能矯枉過了正,如有不妥之處,請影友不吝指教。

五、揚長還要注意避短

數碼相機的攝影回應比較遲鈍,從按下快門到攝影啟動的這段時間明顯要比光學攝影長得多,所以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時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鏡頭。相機有連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這個功能來彌補其不足。

六、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構圖好

關於構圖,已經有很多文章教我們如何運用黃金分割、井字格焦點等原則,用不著我這樣的眼高手低者嘵舌了。我只想著重補充一點,那就是畫國畫有一條原則:注重“留白”,也就是說不要把畫面填得太滿,這對攝影一樣有用。

對於構圖,有的朋友喜歡將相片拍得對稱性很強。對於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現攝影主體自身的對稱性,否則我寧可偏移一點角度拍攝,因為過於對稱容易給人“死板”的感覺。

線條過於橫平豎直容易流於刻板,要學會用另一組線條來打破主體線條的控制。

色彩的運用很重要,但我覺得光線明暗及其對比是影響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這些觀點本來應當用些具體的圖像來予以論證,才不至於像論禪那樣抽象,但因佔用篇幅已經太多,只好留待以後再來交流了。

七、善用攝影處理技術

相片拍得再好,總會有缺陷。不要緊,圖像處理軟體可以幫你忙。現代攝影技術包含資料獲取、資料(圖像)處理以及資料儲存與輸出3大基本環節。未經處理的圖像只是一個半成品,經過影像處理並儲存或輸出(如列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終產品。我曾見到有的攝影比賽強調要用原始拍攝相片,不允許進行影像處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這對於使用入門級相機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這種比賽實質上會變成變相的相機大賽,有意或無意地成為高檔相機的宣傳推銷員。 攝影作品的水準應當綜合表現在外業攝影水準和室內影像處理水準兩個方面上。 影像處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攝影成果的還原度,並進而提高主題的藝術表現能力,所以不應加以排斥。譬如說這次三月影賽中廣受好評的一幅作品表現了朦朧之美,我不知道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實再現了拍攝場景,但即使拍攝主體原來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虛化(柔化)鏡頭的技巧將它表演成朦朧之美的,我想也不會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樣的,用室內影像處理方法也可以同樣可以將攝影主體虛化或稱柔化,例如應用“濾鏡”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輕易地達到同樣效果,那又有什本質的區別而不准其入選呢?

最有名的影像處理軟體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簡單些,但易學易用,我用它來作相片的宏觀處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強大,但使用比較複雜(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學會),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來對個別相片做細節的補充處理。

一般情況下,在外攝成果輸入電腦以後,我都會用ACDSEE把所有相片“過”上一遍。包括:

1.糾正偏斜。本來相片有點偏斜也不影響大局,甚至會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擺成某個角度的,一般我都會把無意的偏斜糾正過來,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視覺習慣,叫人看著“不順眼”。糾正時通常以地平線或樓房等直線景物作為基準,仰拍或俯拍式行線條會因透視原理向某點傾斜集中,這時就以相片中線為准。

2.裁剪畫面。把它裁成比較滿意的構圖。一般來講,1600x1200圖元已能滿足家庭應用需要了,但對於可能需要裁剪的畫面,我會提高用2240x1680的規格拍攝,裁剪後仍調整為4:3規格,以盡可能保證成像不低於1600x1200圖元。

3.調整亮度和對比度。ACDSEE的“自動級別”功能是糾正亮度和對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檔相機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為明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試。“自動級別”後的缺點是:有時用後會出現輕微色偏。這時,包括原來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調整”項中的“紅/綠/蘭”功能來調節,提高相片的色彩還原度。

八、歸入“軟體”的範疇

然而物質到底是成功的保障,你技巧再高,沒有一部好相機也仍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反過來也對,“軟”“硬”件是互為補充的,不可偏缺),所以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在完成入門鍛煉之後,你還是下決心升級一台高檔點的相機吧。

“語多必失”。以眼高手低如我者本應抱殘守拙,多聽多學而少說,現在居然出來妄言一通,缺失必多,貽笑大方,敬請各位影友見諒和不吝指正,或一笑置之可也。

其實對新手來說,先不要苛求太多,第一一定要把照片拍的清楚,這是最基本的!然後再考慮構圖結構等因素,最後再考慮曝光!現在大部分的照片都用PS處理了!科技的應用也使得攝影變的並不是很遙遠和神奇的事情了!

心中有,眼裡有。品味照片為什麼好,好在哪裡,不好又不好在哪裡,善於總結經驗,在下次拍時,修正犯過的錯誤,嘗試更實驗性更大膽的手法,在摸索中會一次比一次拍得更棒。

怎樣拍好照片?

一、多拍精選

“多拍”,從宏觀上來講就是多實踐,多積累經驗。從具體來說就是不妨多試試鏡頭,以多為勝,多中選優,或者在探索出最優方案後重新精心拍攝某一場景。這是一個笨招,可確實是充分發揮數碼相機優勢的絕招,光學攝影友是沒法學的。你看,光學相機攝影要用膠捲,當場沒法知道拍得滿意不滿意,要洗出來才知道。以多為勝吧,必然要浪費大量膠捲,成本太高,所以光學攝影友往往是惜“鏡”如金,輕易不按一下快門的,及至精思細量地抓住鏡頭拍上一張,回去沖洗後才能知道結果,如果不夠滿意那就難了,時過境遷想補救已來不及了,所以老友們常常感歎光學攝影是門充滿遺憾的藝術。

數碼攝影則不同了,影像現時儲存在機內的磁性載體上,又可以現時重播觀察,不滿意消去重來就是了,這就是數碼攝影的一大優勢。所以我現在往往是先確定一個專題,圍繞專題選定若個場景,每個場景先圍著它轉幾圈,擬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線條件(逆光、順光、測光、補光等)下的拍攝方案,然後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氣,有時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複拍上好幾張,然後就停下來重播,不滿意的鏡頭當場就刪,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兩三張做初選成果。然後再拍攝下一個場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個專題。一般來講,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個鏡頭也不過就留七八十張回來。回來完後存入硬碟,再用ACDSee 放大重播,又刪去一部分。然後用ACDSee的編輯功能重播做初步影像處理,一般一是糾正偏斜,二是必要時加以裁切以完善構圖,三是用“自動級別”功能糾正彌補個別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經過這道工序以後的相片就可以認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重播一遍,過於平庸的再刪除一次,這樣每個專題也就不過剩下二三十張甚至十幾張了。

二、不要輕視對焦和測光設定這些基本作

對焦是攝影的最基本作,可說是沒人不會的,可是當我自檢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時,有時問題偏偏就出現在對焦這個環節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動攝影方式,請一定做好半距鎖焦,否則就可能因失焦而樹題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動攝影方式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光圈和曝光時間是相機自動選定的,而測光方式、對焦方式和白平衡條件則是可以手動選定的),情況就又不同了。這個數碼攝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學相機是沒有的,如果你不善於利用它的特點,還像全自動攝影那樣對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式控制方式下的對焦方式通常有區域對焦、重點對焦、遠景對焦、近景微距對焦等好幾種,重點對焦時有的還可以將聚焦點改變至偏離中心的某個特定位置(相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變的簡單方式來對待複雜的功能,而要善於根據不同情況應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況下,對焦的預設方式是重點對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為跳舞蘭很小就湊得很近,但怎麼拍都不夠清晰,甚至出現失焦現象,後來才悟出是因為沒有將對焦從預設方式改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樹蔭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採用重點測光和重(單)點對焦,還要注意拍攝主題的半距鎖焦,否則你也很難拍出滿意的作品來。

三、曝光時力求保持相機的穩定

對於新手和老年影友來講,有時相片影像模糊並不是由於對焦不准,而是因為相機把持得不穩。一般情況下,對於新手來說,地光速度低於1/60秒時己有可能影響成像的清晰。對於老手,如果曝光時間長於1/30秒而無依無靠時,一樣也有可能出問題。要保持相機穩定,一是要持機姿態和力洱確,二是要按快門鍵的力度適當。要練出這個基本功看來似乎很簡單,卻非一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麼也練不出來了。那怎麼辦呢?我有幾招笨辦法:其一最簡單,就是給身體或手找個依靠;其二,把相機皮帶掛在脖子上,把相機向前抻至皮帶拉緊,就形成了3點支撐,持相機的穩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這個辦法在曝光速度長至1/8秒時還拍出過不少相當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試試;第三個辦法就是腳架加快門線(線控快門觸發器),不過有的相機不具備快門線介面,快門線也相當貴,相應的有效替代辦法就是利用延時功能。 如果你的相機有2秒延時功能就最好了,“腳架+2秒延時”就是最穩當而方便的辦法。沒有2秒延時功能也不要緊,就好用10秒延時,浪費點時間就是了,效果一樣好。

說到角架,我的教訓是一定要買個好點的。為了不捨得在這方面多花錢,我先後買過兩個較便宜的腳架,結果第一個腳管太單薄,一碰就顫,還容易回縮;另一個則是用久了就水準轉動不靈活。沒辦法只好又去買了第三個,最後花的錢加起來足夠買一個頂級名牌的還有餘,真是可笑。

四、不用和善用閃光燈

有的文章介紹說,美國的攝影記者無論什麼時候都用閃光燈,似乎閃光燈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條件,可是我照貓畫虎卻屢屢失爽。仔細想想可能我是囫圇吞棗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輔助閃光燈吧?! 以內置閃光燈而言,功率那麼有限,光照距離和範圍那麼小,要想把較大範圍內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於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題時使用,這是我的第一點體會。第二,拿閃光燈在室內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層次,或者因為光源單一而反差生硬,有時還會拍出紅眼來,對於戴眼鏡的朋友那就更難辦了,往往拍得他兩眼“銀光閃閃”,漠無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惱不已。

所以我自承無能,從光學攝影時代起就儘量迥避使用內置閃光燈,室內光線不足寧可使用夜景功能來提高感光功能。現在用上了400萬圖元級的數碼像機,感光性能獲得了極大提高,一般光線條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來,更是變本加厲,把“強制不閃光”優先作為室內外攝影的一種基本手段了。但是這並不說明閃光燈就沒有用了(光線太差時你當然還是非用它不可),當然,我非攝影大師,更非使用閃光燈高手,在這方面也可能矯枉過了正,如有不妥之處,請影友不吝指教。

五、揚長還要注意避短

數碼相機的攝影回應比較遲鈍,從按下快門到攝影啟動的這段時間明顯要比光學攝影長得多,所以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時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鏡頭。相機有連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這個功能來彌補其不足。

六、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構圖好

關於構圖,已經有很多文章教我們如何運用黃金分割、井字格焦點等原則,用不著我這樣的眼高手低者嘵舌了。我只想著重補充一點,那就是畫國畫有一條原則:注重“留白”,也就是說不要把畫面填得太滿,這對攝影一樣有用。

對於構圖,有的朋友喜歡將相片拍得對稱性很強。對於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現攝影主體自身的對稱性,否則我寧可偏移一點角度拍攝,因為過於對稱容易給人“死板”的感覺。

線條過於橫平豎直容易流於刻板,要學會用另一組線條來打破主體線條的控制。

色彩的運用很重要,但我覺得光線明暗及其對比是影響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這些觀點本來應當用些具體的圖像來予以論證,才不至於像論禪那樣抽象,但因佔用篇幅已經太多,只好留待以後再來交流了。

七、善用攝影處理技術

相片拍得再好,總會有缺陷。不要緊,圖像處理軟體可以幫你忙。現代攝影技術包含資料獲取、資料(圖像)處理以及資料儲存與輸出3大基本環節。未經處理的圖像只是一個半成品,經過影像處理並儲存或輸出(如列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終產品。我曾見到有的攝影比賽強調要用原始拍攝相片,不允許進行影像處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這對於使用入門級相機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這種比賽實質上會變成變相的相機大賽,有意或無意地成為高檔相機的宣傳推銷員。 攝影作品的水準應當綜合表現在外業攝影水準和室內影像處理水準兩個方面上。 影像處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攝影成果的還原度,並進而提高主題的藝術表現能力,所以不應加以排斥。譬如說這次三月影賽中廣受好評的一幅作品表現了朦朧之美,我不知道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實再現了拍攝場景,但即使拍攝主體原來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虛化(柔化)鏡頭的技巧將它表演成朦朧之美的,我想也不會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樣的,用室內影像處理方法也可以同樣可以將攝影主體虛化或稱柔化,例如應用“濾鏡”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輕易地達到同樣效果,那又有什本質的區別而不准其入選呢?

最有名的影像處理軟體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簡單些,但易學易用,我用它來作相片的宏觀處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強大,但使用比較複雜(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學會),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來對個別相片做細節的補充處理。

一般情況下,在外攝成果輸入電腦以後,我都會用ACDSEE把所有相片“過”上一遍。包括:

1.糾正偏斜。本來相片有點偏斜也不影響大局,甚至會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擺成某個角度的,一般我都會把無意的偏斜糾正過來,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視覺習慣,叫人看著“不順眼”。糾正時通常以地平線或樓房等直線景物作為基準,仰拍或俯拍式行線條會因透視原理向某點傾斜集中,這時就以相片中線為准。

2.裁剪畫面。把它裁成比較滿意的構圖。一般來講,1600x1200圖元已能滿足家庭應用需要了,但對於可能需要裁剪的畫面,我會提高用2240x1680的規格拍攝,裁剪後仍調整為4:3規格,以盡可能保證成像不低於1600x1200圖元。

3.調整亮度和對比度。ACDSEE的“自動級別”功能是糾正亮度和對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檔相機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為明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試。“自動級別”後的缺點是:有時用後會出現輕微色偏。這時,包括原來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調整”項中的“紅/綠/蘭”功能來調節,提高相片的色彩還原度。

八、歸入“軟體”的範疇

然而物質到底是成功的保障,你技巧再高,沒有一部好相機也仍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反過來也對,“軟”“硬”件是互為補充的,不可偏缺),所以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在完成入門鍛煉之後,你還是下決心升級一台高檔點的相機吧。

“語多必失”。以眼高手低如我者本應抱殘守拙,多聽多學而少說,現在居然出來妄言一通,缺失必多,貽笑大方,敬請各位影友見諒和不吝指正,或一笑置之可也。

其實對新手來說,先不要苛求太多,第一一定要把照片拍的清楚,這是最基本的!然後再考慮構圖結構等因素,最後再考慮曝光!現在大部分的照片都用PS處理了!科技的應用也使得攝影變的並不是很遙遠和神奇的事情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