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 這唯一的小寶貝自然成為全家的中心, 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先讓著他。 如果孩子沒有分享意識, 很可能養成什麼都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什麼事都要先滿足自己的要求, 不會考慮到別人的需要和感受, 更不會主動關心他人。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分享的精神, 不能讓孩子養成喜歡吃獨食, 愛好獨享的習慣。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 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不可能什麼都自己解決, 總是需要他人的理解和説明。 孩子的物質拿出來和別人分享, 別人就同樣會拿出自己的和孩子分享,
Advertisiment
建議一:做個善於與人分享的爸爸
爸爸的行為是孩子的榜樣, 爸爸無論在物質上還是感情上都能與人分享, 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樣, 孩子在爸爸的潛移默化中也就學會了與別人分享。
有難過的事說出來, 爸爸媽媽會給他安慰, 也讓他心情好起來。 爸爸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影響還是很深的, 爸爸能夠做到樂於與人分享, 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分享。
建議二: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與人分享
孩子沒有多少理性思考的時候, 他們會有一個直觀的感覺, 就是把東西分給別人了, 自己就少了或沒有了, 所以他們拒絕給予。 這個時候爸爸要注意採取合理的方法加強引導,
Advertisiment
爸爸要告訴孩子, 自己不能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別人同樣也不會把他們的東西分享給自己。 孩子會為了能分享別人的東西, 便會做出分享的舉動。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和所有人分享
分享不僅僅是和小朋友之間的事, 父母長輩其他人等也都是孩子分享的對象。 在家裡父母不要總是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 要教會孩子有好吃的先拿出來給其他人吃, 當孩子拿東西給父母吃的時候, 也不要拒絕, 要接受並且表現得很高興。 這樣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受父母歡迎的, 是被鼓勵的, 從而會繼續這樣的行為。
當孩子拿出心愛的巧克力給爸爸分享的時候, 爸爸要很高興地接受,
Advertisiment
建議四:交換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分享
爸爸可以教孩子用交換的方式和別人分享, 鼓勵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 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給小朋友一起玩, 這樣小朋友就會把自己的東西也拿出來給他玩了。 無論是吃的還是玩的, 一個人總顯得很孤單無味, 如果大家一起吃、一起玩就會有意思的多, 同時也讓每個人都吃到, 玩到更多好東西。
爸爸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畫書, 卡通片等拿到學校借給小同學玩和看。 然後再從同學那裡借來自己喜歡的東西, 在交換的過程中學會了分享。 還可以讓孩子和他人分享一下看書或動畫片後的感受,
Advertisiment
建議五:讓孩子在分享中得到快樂
父親要培養孩子與人分亨的意識, 當孩子不會主動與人分享的時候, 鼓勵他拿出東西與人分享, 讓他體會到分享後的快樂, 這樣孩子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認識:分享原來這麼美好幸福。
例如, 孩子如果把自己的一包餅乾都拿出來分給小朋友吃了, 爸爸可以給孩子再買一包, 或者買一支孩子愛吃的冰淇淋作為獎賞。 這樣孩子就會很愉快地拿出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了。
當然, 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並不是說要孩子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 孩子可以有自己最特殊的東西不能也不願意給人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