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葉聖陶先生則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由此可見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對於大班幼兒行為習慣, 就要培養孩子守時、守紀、愛學好問, 自我評價與調控等方面的習慣。  》》孩子到了5至6歲竟然有這麼大變化‍‍

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幼兒受益終生, 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進步。 在幼兒班大班課程中應該有體現, 隨著課改的推進, 我們逐漸意識到:尊重幼兒需要, 培養幼兒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才能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一、首先, 良好行為習慣的規則建立或評價主體已經過老師變成幼兒。 以前, 老師對幼兒的同一要求比較多,

Advertisiment
老師制定的規則比較多, 現在, 我們逐漸讓幼兒或師生共同簡歷規則, 幼兒會積極地遵守。 老師不在是一個規則的制定者、決策者, 而是引導者。 另外, 老師的建設性評價往往會讓幼兒產生被批評的感覺, 從而產生不良的情緒。 而同樣的評價主體由同伴來說時, 幼兒卻有認同感。 這說明評價主體會影響評價效果。 所以在活動中, 應該留意讓幼兒作為評價的主體, 老師作為鼓勵者、引導者, 製造寬鬆的氣氛, 讓幼兒產生積極的態度。  

二、其次, 以角色遊戲為主, 引導幼兒自主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角色遊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健康特點的快樂而自主的實踐活動, 最為幼兒所喜愛。 在遊戲中幼兒通過扮演角色,

Advertisiment
反復感知、體驗、模仿角色的優良行為, 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響, 從而培養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在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後, 有意請幾名小朋友做發蘋果的遊戲, 讓幼兒進進角色實際練習, 結果他們都把大的、好的蘋果發給小朋友。

三、另外, 幼稚園大班行為習慣的內容變得越來越人文話、人性化。 一些必要性的行為習慣, 比如:良好的坐姿和睡姿、餐前便後要洗手、進餐時保持乾淨等, 應該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從而進行督促, 讓幼兒努力做到, 體現人性化。 比如:以前吃飯要求同一飯量, 現在改變成根據幼兒身體狀況來決定幼兒的量等等。

四、再次, 良好行為習慣的表現形式由語言指令化轉化成隱性的環境和活動材料。

Advertisiment
教室的牆面、空間都蘊含著教育價值, 可以將良好行為習慣的規則體現在環境中。 比如在地板上貼上識別字提醒幼兒該把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 就想本學期我們的美工垃圾桶一樣, 我們老師並沒有向幼兒正式地先容垃圾桶應該放哪些垃圾, 但是小朋友們都能根據垃圾桶上貼的標識進行有序有規律地扔垃圾。 另外, 我們對各個區域根據幼兒的需要進行了公道的劃分, 這種方法避免了幼兒由於無事可幹而吵鬧, 也可以避免老師過多的指揮和干預, 讓幼兒明白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事, 相互不干擾, 能有序地進行。

五、發揮幼兒的自我教育、榜樣教育及成人的言傳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們之間的交往讓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

Advertisiment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省往了老師很多功夫。 愛子們喜歡模仿, 特別是他身邊的同年齡段的同伴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影響;而評價活動在確定正確是非觀, 樹立身邊榜樣的同時, 也使兒童學會了較為客觀地熟悉自我和全面地評價自我。 比如評選“好習慣之星”、頒發小紅花, 命名“…寶寶”等等, 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發揮孩子的個性特長。 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 這學期, 我們根據我們班級情況幼兒年齡特點, 設立了評選表, 具體內容可以自定, 有學習、生活能力、勞動意識、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 我們堅持天天給予認真的記錄, 每週五下午通過讓孩子們通過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
Advertisiment
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一周評價一次, 對於有進步的孩子以及孩子們有進步的方面及時給予肯定並獎勵, 如班長, 值日生光榮稱號, 或小玩具等。 號召全體幼兒向其學習;而對於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 鼓勵其不斷進步。 孩子們喜歡圍著評選欄互相比較, 從中找出自己的上風與不足, 從而產生自律意識, 自己要求進步。

成人要以身作則, 由於你的言傳身教還是會勝過那些空洞的規則, 會“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著孩子。 不光是班上的老師, 但凡是孩子身邊的成人——都應該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由於一個整體, 其成員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 要求孩子做到的, 自己必須要留意示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如要求孩子搬椅子輕搬輕放自己也要輕搬輕放,要求孩子在教室裡輕聲說話自己也不能大聲喧嘩,要求孩子懂禮貌自己也應帶頭使用禮貌用語。 

自己必須要留意示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如要求孩子搬椅子輕搬輕放自己也要輕搬輕放,要求孩子在教室裡輕聲說話自己也不能大聲喧嘩,要求孩子懂禮貌自己也應帶頭使用禮貌用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