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六年級了, 每天做作業遇到不會的總是喊她去幫忙。
“媽媽, 這道題我不會, 你快給我講一下”。
“媽媽, 這個單詞怎麼讀的, 你快幫我查一下。 ”
這位家長真的很頭疼, 他覺得孩子都這麼大了, 但在學習上遇到困難, 自己都不動腦筋, 老想著依賴家長, 有時候甚至不願意嘗試就放棄。
那麼應該怎麼才能培養孩子堅持不放棄的精神?今天, 小編就來給廣大家長們支上3招!
父母愛幫助孩子
孩子有依靠, 不願意自己思考
很多時候, 孩子不願意思考, 是因為家長急於相助, 愛打斷孩子, 讓孩子沒有時間思考與嘗試。
Advertisiment
有一次帶孩子在商場裡面玩拼圖, 聽到旁邊一位媽媽一直這樣和孩子說話:“哎呦, 這個不是這麼拼的, 要把它放到那裡。 ”“哎呦, 你這樣是不對的, 你看媽媽怎麼做的。 ”結果孩子拼了沒5分鐘就跑去搭樂高了, 這位媽媽又跟在屁股後面說:“你這個孩子怎麼不愛堅持, 哪個都沒從頭玩到尾過。 ”
其實不是孩子不愛堅持, 是媽媽太心急, 總是急著給孩子示範“正確的玩法”, 反而讓孩子失去了思考與嘗試。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依賴家長, 不再願意自己動腦筋。
應對方法:
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獨立思考, 不要去打擾他。 等他做完一件事情, 在給予引導。
家長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 當孩子正在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
Advertisiment
來自外界的負面評價過多
打擊孩子的自信
很多家長總是會“無意識”的打擊孩子, 以孩子良心為靶子, 攻擊他的情感, 再用鄙視和不屑的眼神, 想要激起孩子的愧疚感, 讓孩子好好學習,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家長這樣的對話:
“你和你爸一樣笨, 看來你也不是學習的料!”
“早知道這樣就不讓你上學了!”
“你要是這次能考前三名, 我名字倒著寫!”
可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 打擊、嘲諷、冷漠, 一次兩次, 還無所謂, 怕就怕長期如此, 久而久之成了“慢性病”。
Advertisiment
當家長一味的批評和指責, 本想激勵孩子一把, 但適得其反, 讓孩子產生深深地挫敗感, 總會有“我不行”的感覺, 時間長了, 變得極度不自信, 即使有能力解決問題, 也變得不愛嘗試, 甚至直接放棄,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失敗的感覺。
應對方法:
家長應該對孩子包容、理解、支持, 少批評、指責。
如果經常發現孩子“不自信”的感覺, 家長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平時太過苛刻, 導致孩子做事情沒有自信。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光說:“你真棒”“你真聰明”是遠遠不夠的, 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孩子做的好的地方, 誇獎一些細小的點, 比如:“你這次自由泳的姿勢比上次好看很多”, “你現在彈琴的手法比上次熟練”。
要感同深受的體會孩子,
Advertisiment
孩子沒有準備好
任務難度超出能力, 容易放棄
小編曾經也犯過一個錯誤, 記得有一次帶大寶去游泳, 我很希望他能從一個2米高的跳板上跳下來。 鼓勵了很久, 大寶始終不願意跳, 最後我說:“你看別的小哥哥小姐姐都跳下來了, 你也可以的, 是吧。 ”大寶直接哇哇大哭, 我就有點不滿意。
回到家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 跳下去的小哥哥小姐姐都已經八九歲了, 而我兒子才七歲。 我期望孩子達到八九歲的水準, 而沒有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和心理準備, 確實有點操之過急。
所以, 當孩子面對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務時, 他也會有不願意嘗試, 容易放棄的表現。
Advertisiment
應對方法:
給孩子中等難度的任務, 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
就是要讓孩子突破自己, 但是又要根據孩子的能力, 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跳一跳”就能夠著的, 而不是嚇得孩子節節退縮。 這時候再對孩子提供一些幫助, 幫孩子制定一個計畫、或者調整一下任務難度、適當的引導一下, 給孩子一個繼續前進的動力。
父母要想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毅力, 還需要以身作則, 讓孩子潛移默化受到良好影響, 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麼“堅持”怎麼“努力”怎麼“不放棄”的。
父母的行為, 才是孩子在成長時最好的參照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