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 很多父母都會提前讓寶寶學習外語、數學等知識, 以防寶寶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 幾乎沒有父母會注意孩子的國學啟蒙教育。 一般來說, 父母都認為國學沒有可學之處, 而且時興學外語, 但是, 國學帶給寶寶的不僅僅是氣質, 而是能提高寶寶自身的氣質和修養。 下面小編來為大家介紹哪些國學適合用於培養孩子吧。
國學寶寶也要從小培養
首先, 要以國學經典對寶寶進行啟蒙教育, 但要有選擇地吸收。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成為一個乖巧、懂事、有修養的人, 與其天天教導孩子“這個要這樣做,
Advertisiment
再比如《三字經》, 三字一句, 讀起來朗朗上口, 孩子容易記住且有興趣反復誦讀, 並能從中學到不少好品質, 而且書中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道德等等, 包羅萬象, 是歷史、社會、人生的百科全書。
國學啟蒙的發起者認為, 兒童猶如一張白紙, 處於生命中吸納力與記憶力最強的階段, 而這一階段的人文教育, 將形成其一生為人處事的底色。
Advertisiment
國學寶寶都是氣質型的
其次, 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講國學, 並讓他在特定的場景中理解國學。
在給寶寶講解國學時, 我們根據他的理解能力, 解釋的深度和廣度也應不一樣。 比如“凡是人, 皆須愛”, 三歲孩子能明白“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就夠了;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跟他講懂得愛就是替他人著想;而十歲左右的孩子應明白尊重和理解一個人也是愛他的表現, 愛不需要回報。
最重要的是, 我們不應為了教國學而教,
Advertisiment
比如, 當寶寶說話不算數時, 就可以講“言必信, 行必果”。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寶寶原本答應媽媽的事, 比如自己收拾玩具, 或者看完一集動畫片後不再看第二集, 結果又反悔、耍賴。 這時候媽媽可以用“言必信, 行必果”(出自《論語》)來教育寶寶, 意思是說話要講信用, 做事要果斷。 還有《弟子規》中的“凡出言, 信為先;詐與妄, 奚可焉。 ”意即凡是說出去的話, 都要以誠信為先, 欺騙蒙混或花言巧語是絕對不可以的。
Advertisiment
不同的情境灌輸不同的知識
最後, 沒有寶寶天生就喜歡國學, 興趣是需要培養的。
有人說國學很枯燥, 很難學, 可是學刷牙、學如廁很枯燥, 學英語、學彈琴也很枯燥, 為什麼寶寶也得學呢?為什麼寶寶也能學會呢?
興趣是靠培養的, 沒有哪個寶寶天生就喜歡認字、彈琴。 現在, 大多數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沒有讀過這些國學經典, 也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沒有父母的以身作則,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對於誦讀不感興趣, 家長還可以改變一下策略, 將國學教育融入故事和遊戲中, 設計一些國學手指操、國學武功操;爸爸媽媽還可以表演一些國學故事情景劇, 如孔融讓梨、黃香溫席,寶寶一定會興趣大增,並迫不及待地要求加入。
如此,寶寶就被你慢慢地“哄”進了文化的海洋。
小編總結: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始終以其重要的地位穿插其中。書生並非百無一用,國學經典素有“修身、齊家、治天下”之說,所以父母注重培養孩子學習國學,有助於培養寶寶的自身素質,從國學中也能讓寶寶瞭解做人的道理和智慧。
如孔融讓梨、黃香溫席,寶寶一定會興趣大增,並迫不及待地要求加入。如此,寶寶就被你慢慢地“哄”進了文化的海洋。
小編總結: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始終以其重要的地位穿插其中。書生並非百無一用,國學經典素有“修身、齊家、治天下”之說,所以父母注重培養孩子學習國學,有助於培養寶寶的自身素質,從國學中也能讓寶寶瞭解做人的道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