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幫助家長和老師解決教育孩子中的問題和困惑中, 發現他們共同的問題是:
1.如何和孩子交流——孩子才會聽你的話?
2.如何讓孩子有學習動力?
4.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
5.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和自控力?
6.如何教孩子制定自己切合實際的目標?
7.如何培養一個樂觀開心的孩子?
8.如何教孩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難題?
9.如何培養孩子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
這些問題很令我興奮, 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決定孩子們一生成功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 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探討這樣一個話題:
Advertisiment
為什麼有的人在經歷了災難, 磨難, 挫折和痛苦後仍然不屈不撓, 堅韌向前, 造福於社會, 享受生活的樂趣, 而有的人卻失去了自信自尊, 退縮回避, 怨天尤人, 悲觀絕望, 一蹶不振, 甚至犯罪, 有害於社會?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不同的命運?
作為家長, 我們哪一個不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充滿競爭, 變化, 壓力, 磨難, 痛苦和挫折的生活中, 充滿自信, 勇於面對, 百折不屈, 走向成功, 成為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
令人欣喜的是, 科學家們找到了答案。 他們發現抗挫折能力(Resilience)是決定在困境和苦難中, 什麼人成功, 什麼人失敗的重要原因;更令人興奮的是, 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獲得和掌握的。
抗挫力主要包含有八種能力:1.身體健康
Advertisiment
2.情緒管理
3.人際交往
4.自尊自信
5.樂觀(現實)
6.解決問題、設立目標
7.控制衝動
8.主動探求
對於八歲以下的孩子, 父母需要學習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對於八歲以上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學習如何培養抗挫力。
人的生活環境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很難改變。 我們需要的不是抱怨環境和教育制度, 因為我不相信抱怨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局限性。 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在他/她的現實環境中, 不斷成長, 增加能力和智慧, 面對困難和挑戰, 成就自己的夢想。
對於不太瞭解我的朋友們,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人生經歷。
我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 所以, 很小的時候就準備當醫生。 於是長大後考進了醫學院,
Advertisiment
“恐傷腎, 怒傷肝, 悲傷肺, 憂傷脾”中醫古老的說法不是老生常談, 而是一種智慧, 更是一種科學, 這一點也逐漸被近現代的西方科學所證明和接受。 近期科學研究發現:內科門診患者中有70%~90%的疾患是和心理因素有關。 WHO所列的世界前十名疾病中有五種是生理疾患,
Advertisiment
後來我在美國學了心理學, 畢業後在美國最大的心理健康中心Centerstone做移民和難民部的主任, 為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移民和難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 他們中有參加過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的退伍老兵;有被薩達姆迫害的伊拉克士兵和平民;有幾乎全家被殺絕的索馬里人民;有許許多多經受過戰亂的不同膚色, 不同語言的各國人民;有經歷和目睹過海嘯, “9·11”爆炸事件的人;也有早年被強☆禁☆暴, 遭受或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有經歷或目睹過暴亂, 車禍或其他意外事件的人;也有親身經歷或目睹親人經歷嚴重疾患的人;還有經歷了汶川地震的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