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幼兒初步的交往能力

在一些公共場合, 你是否曾留意或經歷過, 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 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後, 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 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地說:“這孩子太老實。 ”

父母與老師關心照顧孩子是應該做的事情, 但不適當的關心和照顧往往會阻礙孩子獨立性格的形成, 因此適度尊重孩子的意見, 信賴孩子的交往能力, 並讓孩子在嘗試中成長, 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謂交往能力, 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傳遞資訊, 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相互聯繫的能力。 交往合作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能力,

Advertisiment
更是對兒童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只有在與人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 才能逐步發展起心理能力和社會性。 家庭是幼兒首臨的生存環境與發展環境, 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影響著幼兒及其後一生的成長和發展, 而隨著幼兒的成長, 他們就慢慢加入了家庭之外的同伴、幼稚園(教師和同伴)、鄰里、社區等社會群體和機構環境, 並與這些環境中的人、事、物發生直接的互動。 其中他們最主要、最經常的接觸者就是家長、教師和同伴, 這些人對幼兒的心理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 是幼兒生活和發展的“重要他人”。 幼兒與他們的交往最頻繁, 他們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影響最直接, 而且持續時間最長。
Advertisiment
所以, 就這些來看, 對幼兒發展起著最直接重要影響的是由幼兒與家長、教師、同伴的交往所構成的親子交往、師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三個系統, 是幼兒交往能力提高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可加強幼兒的交往意識, 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我們知道在幼兒時期一個人的交往意識便開始萌發了, 比如玩耍時看見玩伴會組合在一起, 幼兒間互換玩具或互贈禮物, 就是例證。 對於這種最初的交往意識, 如果家長引導不夠或者過問的方式不當, 往往會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父母長輩過分嬌慣, 導致孩子任性放肆, 在家是個“小皇帝”說一不二, 在幼稚園蠻橫霸道, 常常與小朋友合不來, 鬧矛盾, 學會動手打人,

Advertisiment
另一種則正相反, 因家庭管束過嚴, 三代人同看一個孩子。 父母長輩代辦了一切幼兒逐漸變得膽小怯懦, 性格孤僻, 成長集體中孤立的成員。

平等、正確的親子交往, 直接影響著幼兒交往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墨森(P.H.Mussen)指出:“親子關係隨時間的變化逐漸發展為兩個個體間的相互作用, 幼兒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 正像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對這種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樣”。 而吳放、鄒泓(1995)的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幼兒與同伴交往能力都有同樣高的預測性和積極的影響。 由於安全性高的依戀關係是建立在家長對幼兒的良好行為反應基礎上的, 在與家長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幼兒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用家長對待自己的同樣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同伴。

Advertisiment
這種情況反映到幼兒在幼稚園與同伴交往的行為上, 通常表現為攻擊性低, 樂於助人等。 更重要的是, 這種良好社會行為及內部行為模式成為潛意識中指導幼兒社會行為, 擴大社會交往範圍的主導因素。 可見, 在親子交往中, 家長對幼兒的期望態度, 行為及其對幼兒行為的指導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幼兒與同伴的交往, 形成不同性質的同伴關係。 因此如何改進家庭教育, 用正確的教育觀來加強對幼兒交往意識和交往能力的培養, 不僅僅是對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適應當今社會適應時代的要求。

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將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Advertisiment

1、根據幼兒模仿能力, 培養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兒在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 但有的家長圖清靜, 省力氣, 不喜歡孩子帶其他夥伴到自己家玩, 或是不熱情, 這種作法影響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為了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 讓幼兒學會交往, 家長首先要作出表率。 如:孩子的同伴來家裡玩, 家長要熱情接待、倒水、給水果或飲料喝, 也可以簡單的交談, 等小客人走時, 要客氣送別, 歡迎下次再來。 這樣做實質是給孩子作出了表率, 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範。 有了良好的行為規範後, 家長還要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 如:家中來客人, 要有禮貌地打招呼和交談, 如果有小夥伴同往,要鼓勵孩子拿出玩具和小夥伴一起玩,這樣,不僅培養裡幼兒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禮貌待人,學會了社會交往的技能和許多本領。

2、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喜愛活動,同時,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兒在玩中主動學,使幼兒逐漸接觸同伴,並願意和有計劃去交往,家長可以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氣氛,帶孩子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帶自家玩,到戶外參與幼兒的遊戲,玩中給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遊戲活動中體驗一起玩的樂趣。如:玩沙,要告訴孩子善待別人,和夥伴友好相處;如一起玩玩具時,不要爭,不要搶,要學會玩和謙讓,孩子這樣做了,其他小朋友也會這樣做,時間長了,同伴就會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係。再如,家長和孩子共同玩角色遊戲時,家長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門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樣接待人,一個細微的舉止,一句“請進、請坐、你是誰……”既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孩子學會了合作,增加了社會交往的經驗。

3、通過社會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首先,幫助幼兒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願望,為幼兒創造機會。如:節日遊玩時,發現行乞的殘疾人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機會,去接觸這些人,由孩子去幫助他人,既培養了同情心,也鞏固了禮貌用語,同時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礎,使孩子學會了同情、支持與關愛;同伴間的交往有助於矯正幼兒自私、任性的行為,因為一個自私任性的幼兒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贏得大家的喜愛,就必須懂得分享與自控。如,孩子過生日就可以邀請小夥伴或親戚來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樂,一起遊戲、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歡聚中體驗分享的樂趣。又如:過新年,走親串友時,帶著孩子拜個年,說上祝福的話,讓孩子與不同物件進行交流,有效的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

4、擴大範圍,走出家庭,擴大幼兒交往能力

人是生活性動物,早晚要走出家門,面向大千世界,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能只望子成龍,一味開發智力,而忽視了幼兒的交往,使幼兒形成了過於依戀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為,影響與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遊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餓美,並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難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做一個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場購物,鼓勵幼兒去向售貨員說明想買的東西,選好後,並能自己在家長的指導下去交款,購回所買的東西後,會說:“謝謝,再見”。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也增進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一些公共場合,你是否曾留意或經歷過,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地說:“這孩子太老實。”

二、師生關係的和諧,是幼兒交往能力提高的基石

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交往是幼兒交往生活中的一大內容。乍一看,幼兒時期的師生交往似乎比較簡單,但如果細細琢磨的話,就會發現它有比小學、大學的師生交往所不同的獨有的特點。家長與子女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正因為他們之間過於親密,反而容易造成子女在父母面前不能表現的最好,因為他們知道,無需表現太好,一般就可以獲得父母的寵愛,表現再差也可以獲得父母的諒解。而作為家長來說,往往不論自己的孩子表現如何,都會疼愛有加,再加上工作、家務繁忙,家長一般很難細心地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因此,塑造孩子心靈品質,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任務便大量地落在了專職教育的教師身上。

1、師生交往具有短期性、多變化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幼兒自入園後,所接觸的老師可能會不斷發生變化,幼兒與教師的交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即便是在同一班級裡,幼兒與不同的教師交往的頻率也是不同的。這種變化性和多樣性對幼兒發展會產生不穩定的影響。

2、師生交往還具有平等與崇拜兩重性。

孩子尊重老師,老師尊重孩子,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於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特有的地位及心理狀態,學生對教師又有著盲目崇拜性。

在這一時期,幼兒天真、單純、不諳世事,開始漸漸崇拜有知識有文化的成年人。而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老師的言行舉止和所實施的教育,能夠滿足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在老師那裡學到知識的同時,還渴求老師給予他們一份母親般的疼愛。所以,教師又同時扮演了父母溫暖的角色,正因為如此,幼兒喜歡把自己的一些心裡話講給老師聽,與老師進行感情交流這一切都是在信任老師,喜歡老師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說,師生關係的和諧是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基石。在幼稚園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不同教育觀念、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情緒,都將直接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利用教育教學活動,採取可行的方法來培養和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這是我們每位幼兒教師不可忽視的課題。下面就談一談我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對其進行交往合作能力培養的點滴體會:

(一)在一日活動中,積極提供幼兒交往合作的機會,初步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意識。

1、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為了使幼兒初步瞭解有關合作性的要求,我同幼兒共同制定出交往合作活動規範,即不打人、不罵人、不爭奪玩具,要有禮貌,要謙讓,要商量。其次,通過看圖說話“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戲“幫熊貓拾玩具”等生動形象的形式,使幼兒懂得什麼是友愛,怎樣做才是友愛。第三,以營造合作氛圍為主題,佈置活動室環境。如再圖書角上張貼體現小朋友合作行為的各種圖片。

2、多提供幼兒交往合作的機會。

在幼兒的下午活動中,我以培養合作性為目標,建立幼兒活動區,經過反復研究,明確了在各活動區中對幼兒進行合作性培養的具體目標。例如:圖書角、美工角、音樂角等,讓幼兒合作分發餐具、課堂用品等;午睡前後讓小朋友互相幫助穿脫衣服、系扣子等。

(二)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學會交往,提高其交往合作能力。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適應的活動。

中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獨立性和自信心的特點,但還沒有完全擺脫自我中心,他們為了達到目標會盡可能地取自己所需,易於同伴發生衝突,因此在中班我主要設計一些讓幼兒在活動中嘗試與同伴合作,學習合作的方法,從而習得交往的技能,如遊戲《請你接著擺》。

2、通過自帶玩具學習交往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家人交往,進幼稚園後,交往範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為了讓幼兒感受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我們規定每週兩天讓幼兒自帶心愛的玩具上幼稚園,並在集體面前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介紹給同伴。

3、通過節日活動增加交往機會。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迴圈。節日活動就是為幼兒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動。

4、幼兒互相活動“大帶小”制度。

為了擴大幼兒互相活動的範圍,促進幼兒和不同年齡同伴交往,我還在中班建立了“大帶小”活動制度。活動一般為1—2周進行一次,每次選出四至五名幼兒到小班去,內容讓幼兒自定。可以是為小班幼兒表演節目,也可以帶小班幼兒做遊戲。

在遊戲交往中對孩子們的爭執,教師不要充當“裁判”,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從中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共同遵守遊戲規則,才能使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從而獲得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在一些公共場合,你是否曾留意或經歷過,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地說:“這孩子太老實。”

(三)提高幼兒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體驗。

幼兒喜歡和同伴一起玩,但是,在玩的過程中總免不了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和衝突。有時是愉快的結束,有時是不愉快的結束。作為教師,不能習慣性的去注意幼兒之間的消極社會行為,而要更多的注意積極的社會行為。注意通過每次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同伴交往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化。例如:教大規模的分組活動能使幼兒體驗到同伴多樣的興趣、情感、智慧和集體協作的力量,能經常考慮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標,增強集體責任感。構造遊戲“快樂的動物園”、“幫幫小動物”等,當幼兒看到一幅幅通過合作完成的美麗圖畫和作品時,那種美好的情感體驗,勝過教師的任何說教。

(四)培養幽默樂觀的品質,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幽默感在人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擅長幽默的孩子,幼兒時期就在人際交往方面比較成功,因為一個幽默風趣的孩子比一個呆板枯燥的孩子更受人喜歡。幽默感讓孩子掌握更多的辦法,比別人更輕鬆地應付來自生活中的苦惱和壓力;幽默感可以使孩子在尷尬的處境中不失面子;可以幫助他們對付憤怒的情緒,委縮表達難以出口的意思;減輕壓力,增強凝聚力,解決困難和矛盾,應付特定的恐懼、憂慮等。這就要求我們幼兒教師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多採用一些幽默的語言和幽默的動作,來引導、啟發、影響幼兒。在一日常規中多給幼兒講一些幽默的故事,看一些幽默的漫畫,有意識的挖掘孩子本身的天性,並把生活趣味化。培養幼兒的陽光性格,為一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三、同伴交往是促進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

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幼兒與同齡夥伴之間的交往,其交往物件的年齡、心裡發展水準和他們等與自較為接近,它是幼兒交往活動的主要管道,與親子交往和師生交往相比,同伴交往最大的特點在於幼兒與同伴之間具有明顯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觀因素的制約。

幼兒進入幼稚園後,他必須面對班級、老師和小朋友等集體與個人,為了適應這個小世界,他必須與班級、老師、小朋友等組織與個人產生關係。也就是說,他必須具備一定的社交技能,這些技能家長不曾教過他,他必須在夥伴關係建立的過程中與具有同樣經驗的人一起探索,在實踐中與小夥伴一起學習逐步完成。

對於幼兒來說,同伴交往有助於個體適應班級生活,儘管在同伴交往中,沒有正規的老師,沒有成文的教材。但幼兒從中學到的東西卻往往比老師講的豐富的多,比教材具體的多。通過與夥伴的共同活動,幼兒不但滿足了自己的交往需要,而且懂得了班級的章程與道德規範,學會了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和要求,養成與別人協調一致,勇於自我犧牲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人際交往,處理人際關係的交往技能,為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

幼兒學會與他人相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但往往在效仿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對於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良好品德和正確世界觀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應關心幼兒的交往活動,並針對其特點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家長、教師應從點滴入手,以身作則,有意識的結合自己的交際實踐,經常為幼兒介紹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識。並敢於放手,讓孩子去“闖”,創造條件,為幼兒提供與人交往的場所。因為只有靠自己的實踐交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互助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一個人來說極為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成功等於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係。可見,培養人的交往能力是多麽重要。他們不僅要有高智商頭腦,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總之,要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也不是光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設各種交往環境,並進行細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結出累累碩果。只要我們給以足夠的關注和有益的指導,幼兒的交往意識和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這樣,當他們走出幼稚園,走向更為廣闊天空的時候,就會迅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需要,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他們應有的力量。

如果有小夥伴同往,要鼓勵孩子拿出玩具和小夥伴一起玩,這樣,不僅培養裡幼兒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禮貌待人,學會了社會交往的技能和許多本領。

2、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喜愛活動,同時,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兒在玩中主動學,使幼兒逐漸接觸同伴,並願意和有計劃去交往,家長可以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氣氛,帶孩子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帶自家玩,到戶外參與幼兒的遊戲,玩中給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遊戲活動中體驗一起玩的樂趣。如:玩沙,要告訴孩子善待別人,和夥伴友好相處;如一起玩玩具時,不要爭,不要搶,要學會玩和謙讓,孩子這樣做了,其他小朋友也會這樣做,時間長了,同伴就會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係。再如,家長和孩子共同玩角色遊戲時,家長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門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樣接待人,一個細微的舉止,一句“請進、請坐、你是誰……”既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孩子學會了合作,增加了社會交往的經驗。

3、通過社會活動,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首先,幫助幼兒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願望,為幼兒創造機會。如:節日遊玩時,發現行乞的殘疾人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機會,去接觸這些人,由孩子去幫助他人,既培養了同情心,也鞏固了禮貌用語,同時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礎,使孩子學會了同情、支持與關愛;同伴間的交往有助於矯正幼兒自私、任性的行為,因為一個自私任性的幼兒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贏得大家的喜愛,就必須懂得分享與自控。如,孩子過生日就可以邀請小夥伴或親戚來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樂,一起遊戲、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歡聚中體驗分享的樂趣。又如:過新年,走親串友時,帶著孩子拜個年,說上祝福的話,讓孩子與不同物件進行交流,有效的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

4、擴大範圍,走出家庭,擴大幼兒交往能力

人是生活性動物,早晚要走出家門,面向大千世界,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能只望子成龍,一味開發智力,而忽視了幼兒的交往,使幼兒形成了過於依戀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為,影響與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遊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餓美,並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難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做一個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場購物,鼓勵幼兒去向售貨員說明想買的東西,選好後,並能自己在家長的指導下去交款,購回所買的東西後,會說:“謝謝,再見”。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也增進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一些公共場合,你是否曾留意或經歷過,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地說:“這孩子太老實。”

二、師生關係的和諧,是幼兒交往能力提高的基石

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交往是幼兒交往生活中的一大內容。乍一看,幼兒時期的師生交往似乎比較簡單,但如果細細琢磨的話,就會發現它有比小學、大學的師生交往所不同的獨有的特點。家長與子女之間存在著血緣關係,正因為他們之間過於親密,反而容易造成子女在父母面前不能表現的最好,因為他們知道,無需表現太好,一般就可以獲得父母的寵愛,表現再差也可以獲得父母的諒解。而作為家長來說,往往不論自己的孩子表現如何,都會疼愛有加,再加上工作、家務繁忙,家長一般很難細心地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因此,塑造孩子心靈品質,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任務便大量地落在了專職教育的教師身上。

1、師生交往具有短期性、多變化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幼兒自入園後,所接觸的老師可能會不斷發生變化,幼兒與教師的交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即便是在同一班級裡,幼兒與不同的教師交往的頻率也是不同的。這種變化性和多樣性對幼兒發展會產生不穩定的影響。

2、師生交往還具有平等與崇拜兩重性。

孩子尊重老師,老師尊重孩子,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於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特有的地位及心理狀態,學生對教師又有著盲目崇拜性。

在這一時期,幼兒天真、單純、不諳世事,開始漸漸崇拜有知識有文化的成年人。而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老師的言行舉止和所實施的教育,能夠滿足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在老師那裡學到知識的同時,還渴求老師給予他們一份母親般的疼愛。所以,教師又同時扮演了父母溫暖的角色,正因為如此,幼兒喜歡把自己的一些心裡話講給老師聽,與老師進行感情交流這一切都是在信任老師,喜歡老師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說,師生關係的和諧是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基石。在幼稚園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不同教育觀念、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情緒,都將直接影響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利用教育教學活動,採取可行的方法來培養和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這是我們每位幼兒教師不可忽視的課題。下面就談一談我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對其進行交往合作能力培養的點滴體會:

(一)在一日活動中,積極提供幼兒交往合作的機會,初步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意識。

1、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為了使幼兒初步瞭解有關合作性的要求,我同幼兒共同制定出交往合作活動規範,即不打人、不罵人、不爭奪玩具,要有禮貌,要謙讓,要商量。其次,通過看圖說話“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戲“幫熊貓拾玩具”等生動形象的形式,使幼兒懂得什麼是友愛,怎樣做才是友愛。第三,以營造合作氛圍為主題,佈置活動室環境。如再圖書角上張貼體現小朋友合作行為的各種圖片。

2、多提供幼兒交往合作的機會。

在幼兒的下午活動中,我以培養合作性為目標,建立幼兒活動區,經過反復研究,明確了在各活動區中對幼兒進行合作性培養的具體目標。例如:圖書角、美工角、音樂角等,讓幼兒合作分發餐具、課堂用品等;午睡前後讓小朋友互相幫助穿脫衣服、系扣子等。

(二)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學會交往,提高其交往合作能力。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相適應的活動。

中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獨立性和自信心的特點,但還沒有完全擺脫自我中心,他們為了達到目標會盡可能地取自己所需,易於同伴發生衝突,因此在中班我主要設計一些讓幼兒在活動中嘗試與同伴合作,學習合作的方法,從而習得交往的技能,如遊戲《請你接著擺》。

2、通過自帶玩具學習交往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家人交往,進幼稚園後,交往範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為了讓幼兒感受集體生活中與同伴交往的樂趣,我們規定每週兩天讓幼兒自帶心愛的玩具上幼稚園,並在集體面前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介紹給同伴。

3、通過節日活動增加交往機會。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迴圈。節日活動就是為幼兒創設愉快的交往機會,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動。

4、幼兒互相活動“大帶小”制度。

為了擴大幼兒互相活動的範圍,促進幼兒和不同年齡同伴交往,我還在中班建立了“大帶小”活動制度。活動一般為1—2周進行一次,每次選出四至五名幼兒到小班去,內容讓幼兒自定。可以是為小班幼兒表演節目,也可以帶小班幼兒做遊戲。

在遊戲交往中對孩子們的爭執,教師不要充當“裁判”,讓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從中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共同遵守遊戲規則,才能使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從而獲得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在一些公共場合,你是否曾留意或經歷過,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地說:“這孩子太老實。”

(三)提高幼兒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體驗。

幼兒喜歡和同伴一起玩,但是,在玩的過程中總免不了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和衝突。有時是愉快的結束,有時是不愉快的結束。作為教師,不能習慣性的去注意幼兒之間的消極社會行為,而要更多的注意積極的社會行為。注意通過每次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同伴交往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化。例如:教大規模的分組活動能使幼兒體驗到同伴多樣的興趣、情感、智慧和集體協作的力量,能經常考慮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標,增強集體責任感。構造遊戲“快樂的動物園”、“幫幫小動物”等,當幼兒看到一幅幅通過合作完成的美麗圖畫和作品時,那種美好的情感體驗,勝過教師的任何說教。

(四)培養幽默樂觀的品質,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幽默感在人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擅長幽默的孩子,幼兒時期就在人際交往方面比較成功,因為一個幽默風趣的孩子比一個呆板枯燥的孩子更受人喜歡。幽默感讓孩子掌握更多的辦法,比別人更輕鬆地應付來自生活中的苦惱和壓力;幽默感可以使孩子在尷尬的處境中不失面子;可以幫助他們對付憤怒的情緒,委縮表達難以出口的意思;減輕壓力,增強凝聚力,解決困難和矛盾,應付特定的恐懼、憂慮等。這就要求我們幼兒教師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多採用一些幽默的語言和幽默的動作,來引導、啟發、影響幼兒。在一日常規中多給幼兒講一些幽默的故事,看一些幽默的漫畫,有意識的挖掘孩子本身的天性,並把生活趣味化。培養幼兒的陽光性格,為一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三、同伴交往是促進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

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幼兒與同齡夥伴之間的交往,其交往物件的年齡、心裡發展水準和他們等與自較為接近,它是幼兒交往活動的主要管道,與親子交往和師生交往相比,同伴交往最大的特點在於幼兒與同伴之間具有明顯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觀因素的制約。

幼兒進入幼稚園後,他必須面對班級、老師和小朋友等集體與個人,為了適應這個小世界,他必須與班級、老師、小朋友等組織與個人產生關係。也就是說,他必須具備一定的社交技能,這些技能家長不曾教過他,他必須在夥伴關係建立的過程中與具有同樣經驗的人一起探索,在實踐中與小夥伴一起學習逐步完成。

對於幼兒來說,同伴交往有助於個體適應班級生活,儘管在同伴交往中,沒有正規的老師,沒有成文的教材。但幼兒從中學到的東西卻往往比老師講的豐富的多,比教材具體的多。通過與夥伴的共同活動,幼兒不但滿足了自己的交往需要,而且懂得了班級的章程與道德規範,學會了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和要求,養成與別人協調一致,勇於自我犧牲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人際交往,處理人際關係的交往技能,為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

幼兒學會與他人相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但往往在效仿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對於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良好品德和正確世界觀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應關心幼兒的交往活動,並針對其特點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家長、教師應從點滴入手,以身作則,有意識的結合自己的交際實踐,經常為幼兒介紹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識。並敢於放手,讓孩子去“闖”,創造條件,為幼兒提供與人交往的場所。因為只有靠自己的實踐交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互助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一個人來說極為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成功等於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係。可見,培養人的交往能力是多麽重要。他們不僅要有高智商頭腦,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總之,要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也不是光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設各種交往環境,並進行細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結出累累碩果。只要我們給以足夠的關注和有益的指導,幼兒的交往意識和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這樣,當他們走出幼稚園,走向更為廣闊天空的時候,就會迅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需要,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他們應有的力量。

相關用戶問答
  • 2回答

    如何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能力

    你好,一般寶寶一歲半到兩歲期間,自己有動手的意願時,就可以訓練寶寶自己吃飯了,開始可能不會使用勺子,你也可以讓他用手抓著吃,鍛煉他的協調能力,隨著寶寶動手能力的加強,可以讓寶寶使用勺子,試著讓寶寶獨... [詳細答案]

  • 3回答

    如何培養兒童應有的自控能力

    講道理對於培養孩子的自控和自律往往作用都不明顯,比較好的方式是能把一件事情的規則告訴孩子,如果孩子不按照這個規則做,他就會承受到相應的後果的懲罰。比如孩子磨蹭,我們就可跟他講,如果你在什麼時間完成不... [詳細答案]

  • 1回答

    您認為應該從那方面如何培養幼兒人際交往

    首先,要提高孩子與同伴合作的意識,激發孩子與同伴合作的願望。家長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多帶孩子外出接觸不同場合的不同人物,同時多向孩子提問,激發孩子主動與同伴交往。其次,教會孩子如何友好地域同伴相處,學習... [詳細答案]

  • 4回答

    如何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能力?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寶寶現在兩歲可以讓寶寶自己吃飯咯,建議最好備一個餐椅,這樣寶寶吃飯有自己的座位,而且可以防止寶寶到處亂跑哦,很多寶寶習慣了邊玩耍邊吃飯,自己吃飯的時候都不會好好吃,吃飯時間也會... [詳細答案]

  • 3回答

    怎麼培養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呢?

    親的寶寶還是小了點,出現問題的原因可能曾出現過某一次大人不知道的受傷害,這樣他在情緒上就有些害怕。當然也可能是偏交往型的,“這類孩子大多不常和外人交往,人際交往經驗較少,平時只喜歡與某些熟悉的人交往...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