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方式之一,
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
把屬於自己的財富、權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給別人,
讓別人共用,
它的對立面是獨佔、獨享、多占。
分享意識與分享行為的培養,
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義重大。
對於中班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
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孩子的成長你準備好了嗎
如何對待幼兒的任性行為
1、營造適宜的家庭環境
父母應讓幼兒從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氣氛裡, 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 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
Advertisiment
2、營造親密、信賴、和諧的幼稚園氛圍
不受任何拘束的心理環境更有利於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揮, 因此教師應隨時以親切的語言、讚賞的目光、友善的態度與幼兒平等交往,
Advertisiment
3、為幼兒樹立分享的榜樣
愛模仿是幼兒的共同特點。 幼兒的模仿對象主要有父母、玩伴以及書本、電視等媒介裡的主人公。 越是孩子喜愛的人, 對孩子的影響作用也就越大。 因此, 父母要以身作則, 言行一致, 為孩子做出表率。 父母要帶頭孝敬, 關心長輩, 使先長者, 先他人, 後自己成為家庭關係的行為準則。 工作中的成就或挫折可以告訴幼兒, 讓其分享快樂與憂愁, 學習讚賞別人和給予同情、理解。 還有要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教師之間的交往是幼兒同伴交往和發出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榜樣。
Advertisiment
4、移情訓練法
霍夫曼對兒童移情及其與行為的研究表明, 移情在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移情訓練法即培養幼兒理解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 並引導幼兒產生與別人情感、狀態相一致的情感共鳴的教育訓練。 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緒,
Advertisiment
5、給孩子創造分享的機會
父母要經常給孩子創造分享的實踐機會, 讓孩子的分享行為得以練習。 教師也應該利用幼稚園中的一切活動為幼兒創造分享的機會。 在這些活動中, 家長和教師應及時稱讚孩子的分享舉動, 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體驗, 促使孩子分享行為的進一步發展。
6、建立良好的分享規則
一是平等分享。 讓幼兒通過情感換位來體會, 感受別人的心理, 並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二是共同分享。 同一時間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幼兒自願組合, 通過語言與行為的相互配合協調融洽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