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方式之一, 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 把屬於自己的財富、權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給別人, 讓別人共用, 它的對立面是獨佔、獨享、多占。 分享意識與分享行為的培養, 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義重大。 對於中班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 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孩子的成長你準備好了嗎‍‍

如何對待幼兒的任性行為

1、營造適宜的家庭環境

父母應讓幼兒從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氣氛裡, 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 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

Advertisiment
方式上要多與孩子一起玩, 陪他做遊戲, 能如朋友般的交流, 能傾聽他的聲音, 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物質上不縱容也不小氣, 能滿足他們的一些合理的要求, 讓幼兒感覺到父母愛他, 給他一個良好的心理預期。 導向上要營造公平的環境, 教育幼兒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 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 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同時支持幼兒與同伴分享。 效果上要讓幼兒能從父母的反應中, 看到分享行為的結果, 感到分享行為帶來的快樂。  

2、營造親密、信賴、和諧的幼稚園氛圍

不受任何拘束的心理環境更有利於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揮, 因此教師應隨時以親切的語言、讚賞的目光、友善的態度與幼兒平等交往,

Advertisiment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事, 引導孩子去傾聽同伴的敘述。 教師引導的話語, 贊許的目光, 微笑的面容, 親切的點頭等, 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舞, 自覺的做出更多的分享行為。

3、為幼兒樹立分享的榜樣

愛模仿是幼兒的共同特點。 幼兒的模仿對象主要有父母、玩伴以及書本、電視等媒介裡的主人公。 越是孩子喜愛的人, 對孩子的影響作用也就越大。 因此, 父母要以身作則, 言行一致, 為孩子做出表率。 父母要帶頭孝敬, 關心長輩, 使先長者, 先他人, 後自己成為家庭關係的行為準則。 工作中的成就或挫折可以告訴幼兒, 讓其分享快樂與憂愁, 學習讚賞別人和給予同情、理解。 還有要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教師之間的交往是幼兒同伴交往和發出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榜樣。

Advertisiment
教師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會給幼兒帶來溫情的氣氛, 容易激發積極的親社會行為。 要在幼兒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典範, 讓其他幼兒學習, 對有分享行為的幼兒做出積極評價和鼓勵, 激發其他幼兒向他學習的動機。 有意識地引導分享意識較強的幼兒同分享意識較差的幼兒一起遊戲, 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產生。

4、移情訓練法

霍夫曼對兒童移情及其與行為的研究表明, 移情在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移情訓練法即培養幼兒理解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 並引導幼兒產生與別人情感、狀態相一致的情感共鳴的教育訓練。 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緒,

Advertisiment
在此基礎上再教他們具體分享的方法、規則等, 效果就會比較好。

5、給孩子創造分享的機會

父母要經常給孩子創造分享的實踐機會, 讓孩子的分享行為得以練習。 教師也應該利用幼稚園中的一切活動為幼兒創造分享的機會。 在這些活動中, 家長和教師應及時稱讚孩子的分享舉動, 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體驗, 促使孩子分享行為的進一步發展。

6、建立良好的分享規則

一是平等分享。 讓幼兒通過情感換位來體會, 感受別人的心理, 並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 二是共同分享。 同一時間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幼兒自願組合, 通過語言與行為的相互配合協調融洽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

Advertisiment
最終使彼此的情感都獲得滿足。 三是輪流分享。 不同的時間內幼兒將分享物輪換使用, 可以使幼兒在資源少的情況下順利分享, 培養秩序意識。 四是先賓後主的分享。 這種分享有一定難度, 可以引導幼兒採取換位思考的方法去展開, 同時對幼兒表現出的先人後己的行為給予肯定, 以強化幼兒類似行為。 這有利於培養幼兒寬容忍耐的美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