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培養男孩的“男子氣概”

在大運動、夠激烈的活動中, 爸爸的“硬漢”形象, 無疑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男孩子的氣質形成, 是個非常好的參照榜樣。

男孩子應該如何教養, 才能讓他更有內涵和好的性格呢?因為性別的差異其實對女孩和男孩的教育方法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

我們既要認識到男孩女孩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 但同時, 又最好不刻意人為地, 拿不一樣的教養方法區分對待男孩女孩, 而是以孩子自己的個性化需要為准。 因為掌握孩子的發展規律, 不是用來“設計”孩子未來的, 而是為了更好地陪伴、支持孩子成長。

Advertisiment

其實, 不需要我們特別去做區分, 在我們自然而然的教養過程中, 孩子們就會自動接收到整個成長環境傳遞給他們的區分資訊。 比如從一出生起, 接生的醫生會第一個判定:恭喜你, 生了個小公主/小公子!其後, 新父母會向親戚朋友報告好消息, 並且一般都會特別說明, 小傢伙是男孩女孩。 緊接著, 親戚朋友探望恭賀之時, 一起帶來的, 還有針對男孩/女孩不一樣的禮物、探視話語、態度等等。

這些就是整個社會對於孩子性別角色發展的一個引導作用, 心理學上稱之為“刻板印象”。 性別的刻板印象並非是貶義詞, 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這些性別的刻板印象, 幫孩子朝向正確的性別角色去塑造自己。 父母需要做的, 就是自然而然地尊重孩子的生理現實,

Advertisiment
以及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現實, 讀懂孩子的需求並予以恰當的回應。

1.父母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 逗弄孩子的“性別身份”

稍留意我們就可以看到, 在產科病房, 父母以及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 一般會把他們的兒子喊作“大胖兒子”“小老虎”“鐵蛋”等, 熱衷於根據他們的哭聲、握緊的拳頭、亂蹬的腳來評論這些小夥子的力量。 在許多西方國家, 男孩一出生就被包裹在藍色的繈褓裡, 而女孩則被包裹在粉色的繈褓中。 這種性別的社會化, 從嬰兒早期即開始, 並一直繼續下去。

在這個階段, 我給父母的教養建議是, 就按照孩子的生理性別, 給他提供適合這個性別成長的環境。 比如穿戴男孩衣物服飾、玩男孩子喜歡的玩具等。

Advertisiment

特別要提醒的是下面這種情況。

當今社會, 生男生女對於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甚至很多媽媽都期盼著迎來一位小公主, 但事與願違偏偏是個小子。 有時候家人一時興起, 會把孩子打扮成小姑娘的樣子, 紮起小辮、穿上裙子, 一家人則在一旁捧腹大笑, 完全沒人意識到這樣做對孩子的影響會是怎樣的。 更有甚者, 等孩子長大一些還以此為玩笑來耍弄孩子, 拿出當年被拍成女娃的照片對孩子說“你看, 你原來是個女孩的, 多可愛, 後來變成男孩了”, 看著孩子一頭霧水, 或者生氣通紅的小臉又是一頓嬉笑。

這樣做, 很不利於孩子的性別發展。 當父母把男孩打扮成女孩並哈哈大笑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男孩就捕獲了一個錯誤的資訊:“這樣的打扮才好, 看, 爸爸媽媽多高興, 我就該這樣穿。 ”他們會思考:原來做女孩子才可愛, 才被爸爸媽媽喜歡呀。 如此, 孩子腦子裡就會出現這些性別混淆的資訊:我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當男孩好還是女孩好?所以, 我還要再強調一遍, 你的孩子生來是什麼性別, 就照著這個性別的刻板印象去養就好了。

2.父母對男孩的氣質培養, 要符合社會對男性角色期待

性別差異並不只是不同的生物遺傳。 事實上, 幾乎所有的社會文化都期待男性與女性有不同的行為方式, 也賦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別角色。 為了回應這些不同的期待, 孩子們必須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

Advertisiment
並將這一資訊整合到自我概念中。

男孩們總是被鼓勵擔任工具性角色。 將來作為一個傳統的丈夫與父親, 男性必須承擔養家糊口、保護家庭不受外界傷害的責任。 因此, 人們總是期望男孩們是支配、果斷、獨立和富有社會競爭性的。 社會看重男孩們的成就和自立品質。

曾有研究者做過“110種社會文化中五種心理品質社會化過程的性別差異”調查, 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可見, 社會普遍對於不同性別角色是具有不同期待的。 可能你會認為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 已經由於女性權利和地位的提高以及更多職場女性的增加而消失, 但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20世紀後期性別平等方面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但是今天的少年和青年仍然認可許多傳統的性別模式。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整個社會對於男人的看法是理性、有抱負、自信、運動好,並且是擁有很多優勢人格的領導者。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爸爸對於男孩的榜樣和引導作用,遠比媽媽更要緊。尤其是3-7歲,是孩子的氣質養成關鍵期。所以,我的建議是,在這個階段,爸爸需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男性榜樣參照。而且,爸爸多參與到兒子的教養和活動中去,這個男孩子的氣質就一定差不了。

3.父母要接納男孩氣質中的特殊性

要說男孩和女孩最大的氣質差別是什麼,想必有男孩的父母會異口同聲,那就是男孩更加好動,更具攻擊性。

從2歲開始,男孩的身體攻擊(打人)和言語攻擊(說髒話)就多於女孩;在青春期,男孩捲入反社會行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女孩的10倍。其實不只是2歲以後男孩子的特殊氣質才開始展現,在出生之前,男孩的身體活動就比女孩活躍,比如胎動更多、力度更大等。在整個童年期,特別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男孩都一直保持著比女孩更高的活動水準。事實上,男孩表現出的高活動水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發起和參與非攻擊性的打鬧遊戲,比如我們會常常看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扭打成一團。男孩女孩的確有著這樣涇渭分明的玩法。同性的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候,小男孩之間會互相推來推去。動物界中的雄性也多有這種行為。女孩子則要安靜一些。心理學家們觀察到的上述種種,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最初的性別氣質差異。而這些差異並無優劣之分,只是不一樣罷了。

男孩子沉浸在探索中時,往往耳朵就好像是“關閉”的,他們無法同時接受到多重資訊。父母若對此予以批評,對孩子的探索行為進行限制,很容易壓制他男孩子的天性。而且,越是強制矯正,效果越不好。更好的方法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恰當的支援,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走到孩子跟前、低聲、蹲下來,跟孩子保持目光接觸;為孩子這些旺盛的精力尋找合適的興趣班;帶孩子多做戶外的體育活動,比如外出郊遊、爬山、跑步、踢球等等。

這些引導和活動,如果主要由爸爸帶領男孩子去完成,將是非常棒的事情。因為,在大運動、夠激烈的活動中,爸爸的“硬漢”形象,無疑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男孩子的氣質形成,是個非常好的參照榜樣。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整個社會對於男人的看法是理性、有抱負、自信、運動好,並且是擁有很多優勢人格的領導者。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爸爸對於男孩的榜樣和引導作用,遠比媽媽更要緊。尤其是3-7歲,是孩子的氣質養成關鍵期。所以,我的建議是,在這個階段,爸爸需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男性榜樣參照。而且,爸爸多參與到兒子的教養和活動中去,這個男孩子的氣質就一定差不了。

3.父母要接納男孩氣質中的特殊性

要說男孩和女孩最大的氣質差別是什麼,想必有男孩的父母會異口同聲,那就是男孩更加好動,更具攻擊性。

從2歲開始,男孩的身體攻擊(打人)和言語攻擊(說髒話)就多於女孩;在青春期,男孩捲入反社會行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女孩的10倍。其實不只是2歲以後男孩子的特殊氣質才開始展現,在出生之前,男孩的身體活動就比女孩活躍,比如胎動更多、力度更大等。在整個童年期,特別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男孩都一直保持著比女孩更高的活動水準。事實上,男孩表現出的高活動水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發起和參與非攻擊性的打鬧遊戲,比如我們會常常看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扭打成一團。男孩女孩的確有著這樣涇渭分明的玩法。同性的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候,小男孩之間會互相推來推去。動物界中的雄性也多有這種行為。女孩子則要安靜一些。心理學家們觀察到的上述種種,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最初的性別氣質差異。而這些差異並無優劣之分,只是不一樣罷了。

男孩子沉浸在探索中時,往往耳朵就好像是“關閉”的,他們無法同時接受到多重資訊。父母若對此予以批評,對孩子的探索行為進行限制,很容易壓制他男孩子的天性。而且,越是強制矯正,效果越不好。更好的方法是,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恰當的支援,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走到孩子跟前、低聲、蹲下來,跟孩子保持目光接觸;為孩子這些旺盛的精力尋找合適的興趣班;帶孩子多做戶外的體育活動,比如外出郊遊、爬山、跑步、踢球等等。

這些引導和活動,如果主要由爸爸帶領男孩子去完成,將是非常棒的事情。因為,在大運動、夠激烈的活動中,爸爸的“硬漢”形象,無疑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男孩子的氣質形成,是個非常好的參照榜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