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對嬰兒腹痛進行觀察與護理

腹痛是嬰兒常見症。 嬰兒不能用壽語表達, 腹痛時多表現為無故啼哭。 導致腹痛的疾病很多, 除器質性疾病如腸梗阻、腸套疊等以外, 多為功能性腹痛。

嬰兒腹痛常有反復發作史, 可以自行緩解。 嬰兒常難以訴說疼痛的性質, 要靠家長細心觀察。 一般表現為莫名其妙地陣陣大哭, 晚上多見。 哭鬧時雙拳緊握, 兩腿屈曲, 顏面發紅, 輕度腹脹, 並可聽到較響的腸鳴音。 當肛門排氣後, 哭鬧明顯好轉.喂乳也可使哭鬧暫停, 但過後哭鬧更甚。 若疼痛持續不止或逐漸加重, 要警惕器質性疾病。 若是持續性吐瀉或腹脹板硬,

Advertisiment
須急送醫院診治, 以免耽誤。

嬰兒發生腹痛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①母乳餵養的嬰兒, 可能與乳母食用過多的黃豆、花生、大蒜、洋蔥、捲心菜、蘿蔔、杏子、西瓜、桃子等有關。 這些食物中含有某種物質可以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 使嬰兒腸內產氣過多, 引起腹脹、疼痛。

②人工餵養的嬰兒, 可能因餵養不當導致消化不良, 引起腹痛。

③父母吸煙或家中煙霧較重也可能導致嬰兒腹絞痛。

中醫認為, 嬰兒腹痛多由腹部中寒, 或乳食積滯, 或胃腸結熱, 或脾胃虛寒, 或氣滯血瘀, 不通則痛。 中醫強調結合兼見症狀來辨別寒熱虛實。

若小兒腹部疼痛陣陣發作, 痛處溫暖則症狀減輕, 寒冷則疼痛加重, 腸鳴轆轆, 臉色蒼白, 額頭冷汗, 唇色紫暗,

Advertisiment
手足冷, 小便清長, 為腹部中寒。

若腹部脹滿、疼痛拒按、不欲乳食、噯氣酸腐, 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 或時有嘔吐、嘔吐物酸餿、矢氣頻作、糞便穢臭、夜臥不安、時時啼哭, 則為乳食積滯。

若腹部脹滿, 疼痛拒按, 伴大便秘結、煩躁不安、口渴、手足心熱、唇舌鮮紅, 舌苔黃燥, 為胃腸結熱。

若腹痛綿綿, 時作時止, 痛處喜溫喜按, 臉色發白少光澤, 精神倦怠, 手足清冷, 乳食減少, 食後腹脹, 大便稀溏, 唇舌淡白, 為脾胃虛寒。

若腹痛經久不愈, 痛處固定, 痛如錐刺, 或腹部有包塊拒按, 肚腹硬脹, 青筋顯露, 舌紫黯或有瘀點, 則為氣滯血瘀。

內治法

(1)藿香正氣液:每服3~5毫升, 每日2~3次。 用於腹部中寒腹痛。

(2)純陽正氣丸:每服l克, 每日1~2次, 研碎喂服。 用於腹部中寒腹痛。

(3)大山楂丸:每服3克,

Advertisiment
每日3次, 研碎喂服。 用於乳食積滯腹痛。

(4)木香檳榔丸:每服1.5~3克, 每日2~3次, 研碎喂服。 用於乳食積滯腹痛。

(5)附子理中丸:每服l~2克, 每日2~3次, 研碎喂服。 用於脾胃虛寒腹痛。

(6)元胡止痛片:每服2~3片, 每日2~3次, 研碎喂服。 用於氣滯血瘀腹痛。

外治法

(1)公丁香3克, 白豆蔻3克, 肉桂2克, 白胡椒4克, 共研細末, 過100目篩, 貯瓶備用。 用時取藥末1~1.5克, 填敷臍中, 再外貼萬應膏。 用於脾胃虛寒腹痛。

(2)生蔥頭250克, 搗爛炒熟敷肚臍。 用於脾胃虛寒腹痛。

(3)小兒暖臍膏(5克/張), 外用, 溫熱化開, 貼於肚臍上。 散寒止痛。 用於小兒胎寒、肚腹疼痛、虛寒瀉痢、胃寒腹脹、四肢不溫、口鼻氣涼、喜暖畏寒等。

預防保健

注意飲食衛生, 不食生冷及不潔食物。 注意氣候變化, 防止感受外邪, 避免腹部受涼。

Advertisiment
寒性腹痛者應溫服或熱服藥液, 熱性腹痛者應冷服藥液。 伴嘔吐者, 藥液要少量多次分服。

嬰兒如發生持續性腹絞痛, 應送嬰兒到醫院檢查。 嬰兒如無其他疾病, 腹壁鬆軟, 血液和大便化驗正常, 可採取以下方法緩解腹絞痛:

①給嬰兒輕輕按摩, 輕聲哼唱歌曲, 或播放輕音樂, 或用玩具分散嬰兒注意力, 使他安靜下來。

②將嬰兒俯臥在父母的手臂或大腿上, 靠嬰兒自身重量壓住嬰兒腹部, 可減輕疼痛。

③豎抱嬰兒, 將其腹部斜靠在家長的胸前, 用手在背部輕輕拍打, 可使嬰兒安靜。

④反抱嬰兒, 用手掌在嬰兒的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慢慢揉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