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父母來說, 小孩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問題就是說謊。 每個孩子多少都說過謊, 說謊有時候看上去像是一個壞習慣, 成年人不太知道該怎麼應對, 一般的家長都會給孩子一些懲罰, 但是, 如果懲罰也不太奏效, 我們該怎麼辦呢?
此時, 家長們就該細心對待一下這個問題了。 那就讓我們從認識謊言的本質開始吧。 從成年人的角度看, 謊言並不好, 那麼成人(或者說“從不說謊”的成人)討厭謊言的無意識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事實上, 謊言的本性中蘊含著“轉變現實”的成分, 因為聽到謊言的人會將虛假的現實當真,
Advertisiment
為什麼說謊行為總是出現在幼年期呢?這一特點也值得深究。 是因為人性本惡嗎?當然不是。 那是為什麼?
讓我們再從頭看看, 既然謊言的主題離不開力量, 而力量又是一種“從他人那裡獲得獨立”後才能產生的能量, 那就讓我們看看, 嬰兒最早“想獨立”的念頭出現在什麼時候呢?第一次說“不”的時候。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現在, 我想強調一個重點:為什麼“拒絕”是一個概念, 而用“全球通用詞語”表達出的“接納”就不是一個概念呢?因為嬰兒“接納”的是一個未分化的混沌世界, 還因為嬰兒接納的是一個“以母親為中心”的世界。 而當嬰兒拒絕時, 很明顯, 他成了主角和中心。 所以, 嬰兒的“不”, 第一次區分了自己和世界, 區分了“喜歡”和“不喜歡”。
顯然, 面對孩子的“不”, 母親不想被拒絕, 她們會覺得失望和受傷, 也會覺得在孩子面前喪失了控制和力量。 接下來父親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最終蔓延到整個社會。 所以, “不”具有了象徵含義, 象徵著獨立、反對、責難。 最終, 西方社會, 或者在信奉上帝和惡魔的宗教信仰中,
Advertisiment
我們應該責備兒童說謊嗎?我個人認為別這麼做。 就像我們無法責備童年每個(我要再次強調一下是所有的孩子)孩子都會說“不”一樣。 如果父母接納孩子的行為, 沒過多久, 這種行為就會消失。
大家記得嗎?《木偶奇遇記》裡的匹諾曹很喜歡惡作劇, 其中一個就是說謊。
Advertisiment
心理學中還有些重要的觀察告訴要讀者:說謊出現在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 此時孩子無法完全區分幻想和現實。 幻想和現實間存有“第三個區域”, 這來自孩子對現實的解讀, 這個“第三區”無法信賴。 所以, 成人“真實”的概念和孩子心中的性質不同。 最早的“謊言”事實上來自誤會和大人們自己的錯誤解讀。
提示
因此,真正的謊言數量在變少了很多,只有故意的和以欺騙為目的的才是謊言。另外,請大家不要忘了,孩子不像大人那麼有責任感,為了孩子們的自由,我們需將謊言分為兩種,第一種:孩子為了躲避危險才使用的謊言(比如,為了避免過強的懲罰,孩子會說“不是我做的”,或者被大人完全誤解,這種情況更常見);第二種:獲得不正當的利益。第一種則需要家長的理解(需要時間,耐心和關注);第二種確實需要責備一下(但請保持平靜而充滿愛的態度)。
孩子說的謊和大人眼中的謊不一樣,它們來自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幻想是人類所有偉大藝術和發明的起源,也是孩子第一次接觸自己的嘗試。兒童自我覺知的發展更接近幻想而不是理智。比如感受,沒有感受,任何人都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也無法最終理解現實本身)。所以,幻想意義非凡,是兒童靈魂最深處的表達,也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我們在4~6周歲的孩子身上常常能看到“想像中的朋友”;看到完全想像出的現實世界(《彼得潘》中“從未存在過的小島”)。對於他們的幻想和無害的謊言,大人不用過多擔心,只有當孩子過度沉浸在幻想中遲遲不願出來時,父母再進行干預就可以。
為了愛的“謊言”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愛的謊言。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德曾經提到過一個例子:兩個女孩為了自己對父親的愛而撒謊。她們天真地以為如果承認對父親的愛將會傷害母親。大家看到了嗎?謊言這個主題有多麼複雜。
那麼,大人總是誠實的嗎?事實上,當家長和親戚虛偽或說謊時,孩子也能學到。他們能看到家庭中大人們的對立,能看到大人們彼此不滿還拒絕承認:不真誠比謊言更糟糕,這些人用自己的行為撒謊。遺憾的是大人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兒童對事物的理解在無意識層面,而後這種理解會帶來一系列的行為,比如說謊。更有甚者,很多大人對自己的孩子說謊:這樣的行為不僅深深傷了孩子的心,甚至會擾亂孩子的心智,讓孩子非常震驚,這也是很多孩子謊言的源頭……重點是,比起事實,大人更喜歡對自己的情感撒謊,而孩子從來不這麼做。
如何對待“說謊”的孩子好,如何處理孩子撒謊的問題呢?我認為真正有問題的謊言是孩子僅能使用謊言來處理自己和旁人、和現實的關係。此時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療的説明,但兒童必須達到上學的年紀,如果不到這個年齡,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和溫暖的貼近。
處理這個問題需要把握三個原則:第一點,永遠別發火;第二點,永遠別太執著於“真相到底是什麼”;第三點,永遠別用太嚴厲的懲罰。
想一想你面對的是哪一種謊言,謊言的原因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接下來,愛和常識會給你答案,指導你做出正確的舉動。孩子也會意識到他不用自我保護,你沒有危險,你允許他在真誠的同時得到自己想要的。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接納和理解時,撒謊的習慣自然也就消失不見了。
提示
因此,真正的謊言數量在變少了很多,只有故意的和以欺騙為目的的才是謊言。另外,請大家不要忘了,孩子不像大人那麼有責任感,為了孩子們的自由,我們需將謊言分為兩種,第一種:孩子為了躲避危險才使用的謊言(比如,為了避免過強的懲罰,孩子會說“不是我做的”,或者被大人完全誤解,這種情況更常見);第二種:獲得不正當的利益。第一種則需要家長的理解(需要時間,耐心和關注);第二種確實需要責備一下(但請保持平靜而充滿愛的態度)。
孩子說的謊和大人眼中的謊不一樣,它們來自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幻想是人類所有偉大藝術和發明的起源,也是孩子第一次接觸自己的嘗試。兒童自我覺知的發展更接近幻想而不是理智。比如感受,沒有感受,任何人都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也無法最終理解現實本身)。所以,幻想意義非凡,是兒童靈魂最深處的表達,也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我們在4~6周歲的孩子身上常常能看到“想像中的朋友”;看到完全想像出的現實世界(《彼得潘》中“從未存在過的小島”)。對於他們的幻想和無害的謊言,大人不用過多擔心,只有當孩子過度沉浸在幻想中遲遲不願出來時,父母再進行干預就可以。
為了愛的“謊言”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愛的謊言。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德曾經提到過一個例子:兩個女孩為了自己對父親的愛而撒謊。她們天真地以為如果承認對父親的愛將會傷害母親。大家看到了嗎?謊言這個主題有多麼複雜。
那麼,大人總是誠實的嗎?事實上,當家長和親戚虛偽或說謊時,孩子也能學到。他們能看到家庭中大人們的對立,能看到大人們彼此不滿還拒絕承認:不真誠比謊言更糟糕,這些人用自己的行為撒謊。遺憾的是大人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兒童對事物的理解在無意識層面,而後這種理解會帶來一系列的行為,比如說謊。更有甚者,很多大人對自己的孩子說謊:這樣的行為不僅深深傷了孩子的心,甚至會擾亂孩子的心智,讓孩子非常震驚,這也是很多孩子謊言的源頭……重點是,比起事實,大人更喜歡對自己的情感撒謊,而孩子從來不這麼做。
如何對待“說謊”的孩子好,如何處理孩子撒謊的問題呢?我認為真正有問題的謊言是孩子僅能使用謊言來處理自己和旁人、和現實的關係。此時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療的説明,但兒童必須達到上學的年紀,如果不到這個年齡,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和溫暖的貼近。
處理這個問題需要把握三個原則:第一點,永遠別發火;第二點,永遠別太執著於“真相到底是什麼”;第三點,永遠別用太嚴厲的懲罰。
想一想你面對的是哪一種謊言,謊言的原因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接下來,愛和常識會給你答案,指導你做出正確的舉動。孩子也會意識到他不用自我保護,你沒有危險,你允許他在真誠的同時得到自己想要的。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接納和理解時,撒謊的習慣自然也就消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