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的角度、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環境兩個方面, 對兒童的同伴交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從教師的角度:
(一)給兒童營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和氣氛, 並為他們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經驗
例如, 在幼稚園中營造溫暖和諧的環境;對兒童實行民主的管理方式;能夠寬容兒童的一些小的錯誤;對兒童的呵護能發自心底的關愛等。 有研究表明, 如果兒童經常遭到同伴拒絕, 一些兒童就會感到焦慮和沮喪, 甚至表現出害羞、疑慮、哭鬧、肌肉緊張、活動性下降、抗拒遠離教師等各種情緒症狀。 4如果老師能夠在此時給他營造一種溫暖的、支持性的環境和氛圍,
Advertisiment
當缺乏社交技能的兒童偶爾主動地和別人交往時, 老師就用摟抱、撫摸、微笑或獎勵等積極方式來肯定這種行為, 久而久之, 他就鞏固了這種行為。 鼓勵兒童多觀察成人或同伴的社會行為, 有效模仿他人動作、言語, 從而學到一些社會化的行為。 當這種社會化行為受到肯定時,就會繼續擴大到其它領域。
Advertisiment
(二)創設情境, 培養兒童對社會交往的認知
為兒童創設一個虛擬的或現實的交往情境, 讓兒童在虛擬的或現實的情境中去思考如何解決活動中的社會交往問題。 例如, 可以通過講故事、分角色扮演等遊戲活動, 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學得與同伴的化交往。 在遊戲中要告訴兒童哪些行為是可取的, 哪些是不可取的。 例如, 可以通過模擬表演, 使他們在模擬的社會交往情景中, 認識在人際交往中雙方的優點和缺點, 並理解心理換位的重要性。
幫助缺乏社會交往技能的兒童創設一種交往情境。 在預先設置的情境中, 讓缺乏社會交往技能的兒童扮演某一角色, 使他們理解角色的理想模型,
Advertisiment
以上都是基於兒童初入園後, 教師對改善兒童同伴關係的作用。 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在幼稚園, 沒有不能交往、不會交往、不善交往和“不受歡迎”的兒童。
二、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及家庭環境的角度
(一)父母的教養方式
為兒童營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和氛圍, 為兒童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經驗, 為兒童創設社會交往的情境, 這些途徑除教師可採用外, 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可以採取以上的措施。 但是父母的教養方式, 教師是無法取代的。 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交往對象, 也是他們習得社會規則的重要來源。
Advertisiment
張曉等研究認為, 1早期親密的母子關係在兒童情緒和行為適應問題上發揮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傳統上, 親子關係, 尤其是母子關係一直被認為是兒童同伴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事實上, 許多研究也確實證實了,母親是兒童社會性行為和社會交往(包括同伴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母親與兒童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兒童以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形成。
然而我們卻不能忽略父親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父親與兒童的交往, 在幼兒的心理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Advertisiment
(二)家庭環境
作為兒童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基地—家庭, 是影響兒童成長最直接、最具體的微觀環境。 11在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同伴交往有著重要影響,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成員之間的友愛都有利於兒童的積極模仿, 有助於兒童社會交往的發展, 有助於兒童建立同伴交往關係的發展。 邱海棠等人研究認為, 家庭親密度高、情感表達好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 容易得到老師的喜愛和表揚, 也容易被同伴所接納。 12因此要從父母做起,改善兒童的家庭環境,促進兒童更好的適應社會化發展。
三、 總結
同伴關係是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兒童的社會化中,這種同伴關係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利於兒童的認知及人格的健康發展。同伴交往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援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因而同伴交往就愈發重要。教會兒童同伴交往的技能,不僅可以幫助兒童更好的融入集體當中,還可以提高兒童同伴交往的技能。為了更好的幫助初入園的幼兒適應新的生活及新的環境,教師和父母都要為其做好充分的準備。
12因此要從父母做起,改善兒童的家庭環境,促進兒童更好的適應社會化發展。三、 總結
同伴關係是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兒童的社會化中,這種同伴關係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利於兒童的認知及人格的健康發展。同伴交往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援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因而同伴交往就愈發重要。教會兒童同伴交往的技能,不僅可以幫助兒童更好的融入集體當中,還可以提高兒童同伴交往的技能。為了更好的幫助初入園的幼兒適應新的生活及新的環境,教師和父母都要為其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