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父母總是玩手機, 孩子總是玩iPad。

這個場景在生活中總是上演, 昨天約兩個朋友去藝術館參觀攝影展、吃下午茶, 就看到旁邊的一家三口長達半小時的時間裡, 都是爸爸媽媽刷手機, 孩子玩平板。

有時候去吃飯, 也會看到幾歲的孩子捧著手機打遊戲。

和這些場景對應的, 是後臺經常會收到朋友們的留言:孩子喜歡看電視、玩手機, 不愛看書怎麼辦?

和公號朋友聊這個問題時, 我總會問一句:在家陪伴孩子時, 家人看不看電視、玩不玩手機呢?

一位做小學老師的朋友說過一句話:

小學階段, 那些語文成績好和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其他科目的成績也不會差。

而她口中的閱讀理解能力, 和孩子的詞彙量直接相關。

增加詞彙量的最好方式, 就是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朗讀。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他們將終身受益。

選擇適合孩子月齡的繪本

不適合月齡的繪本, 孩子理解不了, 會有受挫感, 慢慢會喪失對閱讀的興趣。

所以購買繪本時, 一定看建議閱讀的年齡段, 萬一購買了超月齡的, 也不必懊惱, 存放起來等合適的時候再拿出來或者自行簡化地來講也可以。

從孩子感興趣的繪本讀起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產生內在的驅動力, 這樣做或許不如識字卡直接認字直觀效果更好,

Advertisiment
但日積月累, 孩子會慢慢建立自己的小小知識庫。

所以孩子小時候, 我家經常是繪本被扔了一地。 但是沒關係, 很小的時候我替他收拾, 大一點我和他一起收拾, 現在弄亂了他自己重新放好(當然分類不太精確, 我一般等他上了幼稚園後再細緻地分一下)。

聽足夠多的故事, 再讓孩子自主閱讀

著名國際讀寫能力顧問梅·福克斯說:“在孩子自己學習閱讀之前,最好先聆聽1000本故事書。 ”

1000本, 聽起來有點嚇人, 但細細算一下, 就會覺得並沒有那麼恐怖了。

假設孩子1歲開始親子共讀, 5歲左右開始認字, 4年時間大概1460天, 每天接觸的新書不到1本。 如果孩子的閱讀興趣有了, 一天講10本8本也是常有的事。

如果某幾天孩子超喜歡同一本書,

Advertisiment
你會發現有時候他們看著插圖, 就能完整講述那一頁的內容, 並且會融入自己的想像和理解——聽故事也是一種積累, 聽的多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述能力都會大大增加。

讀一本書前, 讓孩子自己嘗試翻閱

不管是孩子聽過多次的書, 還是他們要求講的新故事, 在開始親子共讀之前, 讓他們“預習”一下, 再引導他們說說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期待。

這個過程看來不起眼, 卻能讓孩子明白“閱讀是自己的事, 自己可以對任何故事發表看法, 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

一本書讀過多遍之後, 試著讓自己講述故事

這個過程, 哪怕孩子講的並不符合繪本本身, 也沒關係。

故事的答案不止一個, 孩子的想像力就是這樣開發出來的。 更不要覺得閱讀過程中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是故事搗亂,

Advertisiment
好奇是每個孩子的天性, 而我們大人已經習慣了固定答案。

讓孩子體驗到閱讀帶給他們的滿足感:比如遇到孩子接觸到的內容, 爸爸媽媽提醒一半, 讓孩子說出其他答案。 然後告訴孩子:這是不是在某某書裡看到的內容呀?書真是好東西, 讓寶寶知道這麼多。

比如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 看到恐龍就引導他們說出恐龍的名字, 然後媽媽很驚訝地說:“寶貝, 你是在宮西達也的《恐龍》書裡知道翼龍和霸王龍的嘛?”

一旦孩子明白書裡有很多自己不瞭解的世界, 就越發喜歡讀書。

房子再小, 也要給孩子建一個

符合他們身高的閱讀角

美國教育家霍力斯曼說“一個沒有書的家,

Advertisiment
就像一間沒有窗的房子”。

所以孩子出生幾年來, 我給他買的最多的玩具就是書, 以及不斷按他的身高更換閱讀角的書架。 最近打包, 粗略算了一下我家的書, 中文繪本和英文繪本加起來差不多有將近1500冊了。

現在的家有他專門的閱讀角, 未來的家考慮他兩年以後就要上小學, 所以特意建了一面牆的書櫃, 也在陽臺準備了一個新的閱讀角, 書架選擇的也是符合他目前身高的, 閱讀區的墊子也早早準備好了。

當孩子習慣了閱讀是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事, 想讓他們放下繪本可能都經費點心思呢!

見縫插針, 外出時帶著簡裝書

如果工作太忙, 帶他們外出的時候包裡多放幾本簡裝書, 等火車、飛機或者乘地鐵的時候讀一讀。

不僅能讓他們更安靜,也能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

實在沒時間,也要想辦法

讓孩子愛上有聲書

我們家最近特別喜歡聽《西遊記》,也愛用點讀筆自己選擇點讀哪本書、具體聽哪個情節。

這種效果可能不如親子共讀更親密,卻也不失為退而求其次的一種閱讀方法。

家人尤其是爸爸媽媽

平時更要以身作則

這是身教,非常重要。

一位媽媽跟我說,她們家孩子就是不愛看書,暑假老師佈置的5本都看不下去。後來我去她們家,發現她陪孩子寫作業時不是聊微信就是戴著耳機刷電視劇,就建議她放下手機自己和孩子一起學習。

這種學習可以是讀一本自我提升的書,可以實踐自己的小愛好,當孩子看到媽媽的努力,自然覺得學習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用我們再三強調,她也會自己拿起書本來讀了。

當讀書成為一個家庭習慣,當孩子明白讀書是學習新事物、瞭解世界的直觀方法,就會發自內心地愛上閱讀了。

如果孩子寫作業時我們聊微信或看電視劇,和逼孩子努力自己卻打麻將玩撲克的家長有多少區別呢?

讓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方式,

就是父母陪他們一起做這件事

這是言傳。爸爸媽媽覺得閱讀是件有趣的事,自己堅持讀書,同時堅持親子閱讀,哪怕一天只20分鐘也很有效果。

身邊那些有學霸氣質小朋友,他們的爸爸媽媽有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家裡的電視就再也沒開過,取而代之的是閱讀、親子遊戲;有的自己本身就是學霸,當孩子玩遊戲時,自己也加班做工作,並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如果有可能,讓爸爸多參與到親子閱讀中來,因為媽媽陪孩子讀書往往局限於繪本本身,而爸爸講故事則更天馬行空,甚至會和孩子即刻進入角色扮演。

比如我們家爸爸給孩子講故事,後半截往往就演變成了兒童劇:“你當霸王龍,我當它蓓翼龍,你用尾巴打我吧”。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在他的《培養讀書的孩子》(Raising kids who read)一書中提到:

一個成功的閱讀者由三個元素構成,

一是解碼能力、二是理解能力,三是動機。

這三個元素裡,最重要的動機,即孩子對閱讀的渴望和內在驅動力。

這個道理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樣”,教孩子讀書,不如教他們愛上讀書,前者對於孩子來說讀一本是一本,而後者帶來的可能是讀一本便有了讀十本二十本的期待。

不僅能讓他們更安靜,也能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

實在沒時間,也要想辦法

讓孩子愛上有聲書

我們家最近特別喜歡聽《西遊記》,也愛用點讀筆自己選擇點讀哪本書、具體聽哪個情節。

這種效果可能不如親子共讀更親密,卻也不失為退而求其次的一種閱讀方法。

家人尤其是爸爸媽媽

平時更要以身作則

這是身教,非常重要。

一位媽媽跟我說,她們家孩子就是不愛看書,暑假老師佈置的5本都看不下去。後來我去她們家,發現她陪孩子寫作業時不是聊微信就是戴著耳機刷電視劇,就建議她放下手機自己和孩子一起學習。

這種學習可以是讀一本自我提升的書,可以實踐自己的小愛好,當孩子看到媽媽的努力,自然覺得學習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用我們再三強調,她也會自己拿起書本來讀了。

當讀書成為一個家庭習慣,當孩子明白讀書是學習新事物、瞭解世界的直觀方法,就會發自內心地愛上閱讀了。

如果孩子寫作業時我們聊微信或看電視劇,和逼孩子努力自己卻打麻將玩撲克的家長有多少區別呢?

讓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方式,

就是父母陪他們一起做這件事

這是言傳。爸爸媽媽覺得閱讀是件有趣的事,自己堅持讀書,同時堅持親子閱讀,哪怕一天只20分鐘也很有效果。

身邊那些有學霸氣質小朋友,他們的爸爸媽媽有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家裡的電視就再也沒開過,取而代之的是閱讀、親子遊戲;有的自己本身就是學霸,當孩子玩遊戲時,自己也加班做工作,並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如果有可能,讓爸爸多參與到親子閱讀中來,因為媽媽陪孩子讀書往往局限於繪本本身,而爸爸講故事則更天馬行空,甚至會和孩子即刻進入角色扮演。

比如我們家爸爸給孩子講故事,後半截往往就演變成了兒童劇:“你當霸王龍,我當它蓓翼龍,你用尾巴打我吧”。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在他的《培養讀書的孩子》(Raising kids who read)一書中提到:

一個成功的閱讀者由三個元素構成,

一是解碼能力、二是理解能力,三是動機。

這三個元素裡,最重要的動機,即孩子對閱讀的渴望和內在驅動力。

這個道理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樣”,教孩子讀書,不如教他們愛上讀書,前者對於孩子來說讀一本是一本,而後者帶來的可能是讀一本便有了讀十本二十本的期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