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 西西又打我了。 ”3歲8個月的苗苗對來接他的爸爸訴說著他的不幸遭遇。
爸爸立刻捧起苗苗的頭, 仰起他的小臉, 找尋著受傷的部位。 在爸爸還沒發現傷口時, 苗苗抬起了左手臂:“這裡, 這裡, 西西咬了我。 ”爸爸急忙撩起苗苗的袖子卻找不到被咬過的痕跡。 “是不是隔著衣服咬的?”苗苗點點頭。 “沒事的, 又沒有咬疼, 男子漢不怕的。 ”苗苗仰起頭:“可是, 他咬了我。 ”爸爸義正言辭的看著苗苗“那你有沒有打回他?他咬了你, 你有沒有咬回他?”苗苗篤定地點點頭:“我咬了他一大口呢。 ”爸爸舉起雙手拍著苗苗看上去弱小的男子漢的雙肩:“這才是男子漢,
Advertisiment
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 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解決呢?看到心愛的孩子受到傷害, 爸爸媽媽的心裡肯定特別難受;當孩子屢次被別的小朋友攻擊時或許會有些許的憤怒和怨恨的一瞬。 然而, 我們的語言往往會成為兒童解決問題的唯一標準。 就像做一道數學運算題一樣, 要想解出這道數學題, 你得使用相應的運算法則, 而“他打你你也打他, 他咬你你也咬他。 ”就成了解決他打我的唯一方法。 這樣的以暴易暴卻不幫助孩子看清整個事件的關鍵:“我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為什麼被別人攻擊?如果我用同樣暴力的行為對待別人,
Advertisiment
沒錯, 這就是你的孩子, 他就是反射你的一面鏡子。 我們可以把他變得更美。 但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必須得由我們來完成。 我們要盡可能的包容、理解, 當出現問題時, 要客觀地幫助孩子建立準確、清晰的概念。
Advertisiment
因此為什麼不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宣導呢, 例如“小心, 離他稍遠一點讓他碰不到你”, “是他不對, 你如果平和地回應, 他就會改變, ”或者“你想個辦法和他交朋友”。
其實在方法上兒童會自己用很美善地解決這種問題的, 我們成人卻往往犯錯誤。
回憶一下我們童年的成長經歷:在我們蹣跚學步的時候, 難免會磕磕碰碰, 當我們因摔倒而嚎啕的時候, 帶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就會一邊扶起我們, 一邊拍打把我們碰疼的桌角、地面以緩和我們難以平復的情緒。 把責任都推卸到不會說話的桌子、椅子、地面上,
Advertisiment
為了我們的後代不再走進這怪圈, 作為他們成長環境中的一部分, 我們有責任給他們更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