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 目的不是讓孩子一味聽家長的指令,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規範, 在任何場合都能自覺地控制行為, 遵守規則。 家長的作用極其關鍵:家長自己的行為方式直接給孩子提供效仿的模式;家長的育兒風格對孩子自我規範的影響持續一生;家長的管束策略影響孩子能否及早樹立自我約束的意識和愉快地學會自我規範的有效方法。
(1)家長的榜樣
家長自身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 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原則、注重自我約束, 並體現在行動上, 就會對孩子學會內化規則起到強有力的模範作用。
Advertisiment
孩子的所見所聞影響他們的道德水準的提高。 當孩子看見家長或同伴違反了規定卻沒有受到懲罰, 孩子就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 缺少規則意識。
(2)家長的育兒風格
孩子缺乏自控多半不是孩子的錯, 雖然有些孩子的天性活躍好動、好奇心強, 容易受誘惑, 但家長的教育方式構築的成長氛圍才真正影響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的養成。
有研究發現缺乏自我控制的成年人, 大多來自于父母不能提供自控典範的放任型家庭。 尤其在青少年初期, 如果父母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放在一邊,
Advertisiment
(3)家長的管束策略
如果家長專制、刻板, 孩子就容易學會自我懲罰並缺乏自信。 當家長用負罪感或收回對孩子的愛來懲罰孩子,
Advertisiment
家長的管束策略必須適應孩子的年齡階段和性格特點, 如果家長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孩子所能達到的自我控制的限;如果家長的引導措施不能為孩子接受, 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Advertisiment
10歲的小躍的外號叫“猴精”, 他被父母和老師認為是不可救藥的孩子。 他在課堂上搗亂, 老師什麼辦法都用盡了。 最後只好叫他爸爸坐在他旁邊陪他上課。 在家, 媽媽怕他出去闖禍, 有時把他鎖在房間裡, 他輕輕一翻就從氣窗逃了出去。 爸爸的痛打也已是家常便飯, 不起作用了。 當他在接受心理諮詢專家的輔導時, 卻漸漸透露出他內心的孤獨和自卑。 他說:“老師討厭我, 同學笑話我, 爸爸媽媽打罵我。 我從來就沒做對過一件事。
Advertisiment
任何管束策略都需要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 家長在採取措施強化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時, 需要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不能控制自己?他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得到什麼?我如何才能幫助他?只有通過溝通, 建立了與孩子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感情紐帶, 管束策略才可能行之有效。
自我控制的培養需要從小開始, 讓孩子學會等待是第一步。
延遲滿足(delayedgratification)
延遲滿足,就是孩子能夠等待,推遲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時間。比如,孩子選擇把糖留到明天吃。別小看這樣的選擇,即便你告訴他今天少吃一塊糖,明天可以吃兩塊,孩子也需要一番思想鬥爭才能下決心放棄立刻可以得到的滿足。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這是一項艱巨的精神考驗,是衝動與克制、放縱欲望與自我控制之間的衝突的縮影。孩子如何選擇折射出他的性格特徵、自我規範的能力、道德發展水準,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預示孩子未來的走向。曾有研究表明,那些四五歲時能接受延遲滿足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在情感表達、社交技能、人格特徵上與那些無法抵禦即時滿足的孩子的差異明顯。前者往往自信、頭腦清晰、善於把握大局、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而後者則約有1/3的人缺乏這些優良品質,比較羞怯、遇到挫折時自我否定、嫉妒心強、脾氣暴躁,不會“做人”,並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可見,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容易長成睿智、成熟的青年,而迫不及待享受現在的孩子,則容易成為衝動、不顧大局、缺乏遠見的人。
可是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而且總是盡可能快地滿足孩子。孩子深更半夜要吃雞腿,媽媽立刻打發爸爸去肯德基買。孩子說要出去玩,父母沒等吃完飯就出了門。這樣的溺愛,容易慣出孩子的驕橫性格,還使孩子失去了鍛煉克制衝動、約束行為的機會,容易經不起誘惑。
實際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以犧牲暫時的快樂為代價的。比如,要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放棄一些娛樂,抓緊時間學習。延遲滿足對一個人獲得遠見、學會自律、明確目標、取得成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因此,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十分重要。
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家長除了有時故意不立刻答應孩子的要求,給孩子提供磨練的機會以外,還應該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孩子做到延遲滿足。
a.加大延遲滿足的力度。
延遲後的滿足越有吸引力,越能促使孩子放棄目前的滿足,並堅持到規定時刻。比如,你對孩子說“今天不看電視,明天可以到遊樂場去玩”要比你說“今天不看電視,明天可以吃個冰淇淋”要誘人得多。孩子更願意,也更能夠克制現在看電視的欲望。但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逐步增強,家長也要逐漸降低延遲滿足給予物的價值,代之以更多的社會性獎勵,以免孩子產生對物質獎勵的依賴。
b.讓孩子明白延遲滿足的好處。
孩子明白了延遲滿足的好處後,就容易說服自己克制衝動。對於年幼的孩子或特別任性的孩子,講道理的方式可能行不通,家長需要耐心地反復地給孩子強化“等一等更好”的概念。但孩子不喜歡家長的嘮叨,家長可注意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恰當時機,給孩子製造一些懸念,讓孩子發現等待會有驚喜。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參觀或參與一些物品的加工流程,讓孩子理解美好事物的產生需要一個過程。
4歲的小愛有些任性,平時要求得不到立刻滿足時,會大哭大鬧。媽媽有一次帶她去買蛋糕,特意請師傅現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小房子蛋糕。小愛在操作臺前看麵包師一點一點給蛋糕做花,等了半小時後終於拿到了一隻漂亮的小房子蛋糕。媽媽說:“你看,如果我們不等的話,只能買一隻平常的蛋糕。等了一小會兒,就有一隻小房子了,多好啊。”媽媽還給小愛買了一棵菊花,小愛每天給花澆水總要問:“怎麼花還不開呢?”媽媽就說:“耐心等一等,過幾天就開了。”過了幾天,菊花真的開了,小愛特別高興。媽媽又提示她:“你看,等一等花自己就開了吧。”漸漸的,媽媽再要求小愛“等一等”時,她就不像以前那樣不依不饒了。
c.利用小夥伴的影響。
孩子在群體中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因此,讓孩子知道他的朋友作出了延遲滿足的選擇,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作出同樣的決策。
午飯剛過,3歲的西西就要喝飲料,媽媽不讓,就說:“如果你現在不喝飲料,午睡後可以吃一個冰淇淋。”西西開始不幹,但當他看見6歲的姐姐同意現在不喝飲料以後,也改變了主意。
d.讓孩子掌握抵禦誘惑的策略。
教孩子一些抵禦誘惑的方法,如,通過唱歌、做遊戲來轉移注意力、自我勸說、想像得到滿足後的興奮和自豪、反復告訴自己“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不要改變”來自我強化等。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的起步是讓孩子認識到延遲滿足比即時滿足更“合算”,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吃飯前不吃巧克力,吃飯後可以得到兩塊巧克力。但最終是要讓孩子學會自覺地控制衝動,形成習慣,並以此自豪,而不是學會為了獲得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宜之計。
關於無理取鬧
任性是孩子失去自我控制的最常見的表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任性的時候。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都有失望、沮喪或不滿的感受。有些時候,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僅僅是哼哼唧唧幾聲,或讓父母輕輕撫慰一下就平靜下來。可有時,孩子會鬧得天翻地覆,甚至歇斯底里,他們發脾氣時的巨大能量會超乎你的想像。
2歲左右的學步兒階段是任性發作相對頻繁的時期,這與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階段性特點有關,但家長的教養方式得當可以有效減少孩子的任性發作的次數。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長使用轉移注意力、講道理、忽略孩子的發作和批評的方式,孩子的任性行為明顯減少。但如果家長採用滿足孩子的要求、哄騙、安慰和威脅的方式對付孩子的任性,孩子不僅任性發作的次數不會減少,而且憤怒的情緒還會持續更久。
實際上,孩子的無理取鬧往往是有理由的,可這些理由有時被大人認為不正當,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孩子的感受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生理、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還很有限。
能有效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的家長有一些共同的經驗:
a.重在預防。
孩子,尤其幼小的孩子任性發作與他們的生理狀態密切相關。當孩子餓了、乏了、生病了的時候,最容易一觸即發,稍有不如意就會大哭大鬧。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生理需要節奏,建立合理的作息規律,使孩子的生理需要及時得到滿足。當孩子適應了一種有秩序的生活.對於下面要幹什麼有明確的預期,會減少許多因活動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興奮和不安,同時也減少了自己的願望和家長的要求相衝突的情況。家長也因為孩子生活的有規律,可以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減少忙亂和煩躁。但孩子的作息時間的遵守不能像火車時刻表一樣嚴格,要根據孩子當天的情況靈活的把握。當孩子出現煩躁不安的表現,家長首先需要考慮孩子是否缺少了睡眠、前一時間段是否玩得過量了或是身體不舒服了,然後及時採取措施滿足孩子的需要。
中午11點,2歲的俊俊顯得有些煩躁,連他最喜歡的玩具都沒有心思玩,還鬧著要媽媽抱。媽媽想起今天早晨俊俊起得比平時早,可能他是犯困了。果然,她發現俊俊老是揉眼睛。媽媽正在做飯,但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抱起俊俊,一邊逗他玩,改善他的情緒,一邊拿出給孩子準備好的飯菜,馬上讓孩子吃飯。孩子吃好飯,12點不到就安靜地睡覺了,比平時早了差不多40分鐘。
晚飯吃過不久,立立就開始不耐煩,皺著小臉,哼哼唧唧地跟在媽媽屁股後面。媽媽正忙著做家務,就拿出許多玩具,打發孩子去跟爸爸玩。爸爸說:“立立好像要睡覺了。”“怎麼會,她平時9點鐘上床還在磨磨蹭蹭不肯睡呢。”又過了一會兒,立立開始哭鬧,媽媽發現孩子真的眼睛都睜不開了,就趕緊喊孩子的爸爸:“快燒熱水給孩子洗澡。”等到準備好洗澡水,孩子怎麼也不肯下水,挺著肚子,繃直雙腿,大哭大叫,滿頭大汗。爸爸媽媽哄都哄不住。好不容易孩子哭累了才睡。
有時孩子會否認自己犯困,許多孩子在眼睛發紅,倦意滿面的時候仍固執地聲稱不睡覺。這時候,家長如果堅持把孩子送上床,可能會引發抗議和哭鬧。家長可以找個過渡的臺階,讓孩子做好上床的準備。
5歲的木木玩的時候已經很不耐煩,脾氣開始發“毛”了,媽媽知道他困了。就問他:“木木,媽媽陪你去睡覺吧。”“不,我不睡覺。”木木堅決地說。“那你坐到媽媽旁邊,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這可是木木最喜歡的節目之一,木木立刻靠近媽媽身邊。等到一則故事講完,木木已經很迷糊了,再也不反抗睡覺的提議了。
b.設置明確、公平的規則。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漸發展的,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能理解你講的道理。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如果家長提出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反而更容易發脾氣。幼小的孩子需要家長事前給予明確的指令,在要求他轉換活動之前給予預告和準備的時間。不要根據家長自己的需要,下達命令,要求孩子立即服從。
3歲的嘟嘟正在玩得起勁,媽媽說:“睡覺了!”嘟嘟不理,媽媽過來,奪走了他手上的玩具,把他往臥室拉。嘟嘟賴在地上大哭。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後來嘟嘟媽媽改變了策略,睡覺前她就學著廣播員的腔調預報:“嘟嘟,還有10分鐘就睡覺了,請做好準備。鬧鐘鈴聲一響,我們就收拾玩具上床。”嘟嘟愉快地答應:“好的。”鬧鐘一響,媽媽和孩子一起收拾了玩具,嘟嘟就自覺地進臥室了。雖然偶爾,嘟嘟還會要點兒賴皮,但總的來說,母子倆睡覺前的鬥爭少多了。
c.保持獎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
對孩子已經發作的任性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忽略和暫時隔離。(可參看“積極的管束策略”篇)無論採用什麼方式,最重要的是所有家長對每一次任性發作的態度和措施要一致。讓孩子清楚地明白用任性來脅迫家長是達不到目的的。堅持多次以後孩子的任性會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孩子的任性,不僅是為了給父母減少很多煩惱,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至於被毫無羈絆的情感壓倒和傷害。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憤怒、不滿或抗議而感到內疚,你所做的是對孩子將來的快樂有益的事。研究表明,孩子對家長的忽略或暫時隔離等積極管束策略的情緒反應很少延續到事後,也不會對家長產生憎恨,只有不恰當的專制的懲罰才會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傷害。
兩歲半的凱恩因為媽媽不讓在開飯前幾分鐘去騎小車而大發雷霆,媽媽關上了通向院子的門,他就用頭撞門。媽媽把凱恩緊緊抱住,坐在椅子上,一邊說:“媽媽不能讓你傷害自己。”凱恩還拼命掙扎,但媽媽咬著牙,用手箍住他不放。凱恩終於平息下來,乖乖地跟媽媽去吃飯。
延遲滿足(delayedgratification)
延遲滿足,就是孩子能夠等待,推遲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時間。比如,孩子選擇把糖留到明天吃。別小看這樣的選擇,即便你告訴他今天少吃一塊糖,明天可以吃兩塊,孩子也需要一番思想鬥爭才能下決心放棄立刻可以得到的滿足。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這是一項艱巨的精神考驗,是衝動與克制、放縱欲望與自我控制之間的衝突的縮影。孩子如何選擇折射出他的性格特徵、自我規範的能力、道德發展水準,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預示孩子未來的走向。曾有研究表明,那些四五歲時能接受延遲滿足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在情感表達、社交技能、人格特徵上與那些無法抵禦即時滿足的孩子的差異明顯。前者往往自信、頭腦清晰、善於把握大局、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而後者則約有1/3的人缺乏這些優良品質,比較羞怯、遇到挫折時自我否定、嫉妒心強、脾氣暴躁,不會“做人”,並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可見,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容易長成睿智、成熟的青年,而迫不及待享受現在的孩子,則容易成為衝動、不顧大局、缺乏遠見的人。
可是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而且總是盡可能快地滿足孩子。孩子深更半夜要吃雞腿,媽媽立刻打發爸爸去肯德基買。孩子說要出去玩,父母沒等吃完飯就出了門。這樣的溺愛,容易慣出孩子的驕橫性格,還使孩子失去了鍛煉克制衝動、約束行為的機會,容易經不起誘惑。
實際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以犧牲暫時的快樂為代價的。比如,要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放棄一些娛樂,抓緊時間學習。延遲滿足對一個人獲得遠見、學會自律、明確目標、取得成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因此,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十分重要。
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家長除了有時故意不立刻答應孩子的要求,給孩子提供磨練的機會以外,還應該採取一些措施幫助孩子做到延遲滿足。
a.加大延遲滿足的力度。
延遲後的滿足越有吸引力,越能促使孩子放棄目前的滿足,並堅持到規定時刻。比如,你對孩子說“今天不看電視,明天可以到遊樂場去玩”要比你說“今天不看電視,明天可以吃個冰淇淋”要誘人得多。孩子更願意,也更能夠克制現在看電視的欲望。但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逐步增強,家長也要逐漸降低延遲滿足給予物的價值,代之以更多的社會性獎勵,以免孩子產生對物質獎勵的依賴。
b.讓孩子明白延遲滿足的好處。
孩子明白了延遲滿足的好處後,就容易說服自己克制衝動。對於年幼的孩子或特別任性的孩子,講道理的方式可能行不通,家長需要耐心地反復地給孩子強化“等一等更好”的概念。但孩子不喜歡家長的嘮叨,家長可注意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恰當時機,給孩子製造一些懸念,讓孩子發現等待會有驚喜。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參觀或參與一些物品的加工流程,讓孩子理解美好事物的產生需要一個過程。
4歲的小愛有些任性,平時要求得不到立刻滿足時,會大哭大鬧。媽媽有一次帶她去買蛋糕,特意請師傅現做一個與眾不同的小房子蛋糕。小愛在操作臺前看麵包師一點一點給蛋糕做花,等了半小時後終於拿到了一隻漂亮的小房子蛋糕。媽媽說:“你看,如果我們不等的話,只能買一隻平常的蛋糕。等了一小會兒,就有一隻小房子了,多好啊。”媽媽還給小愛買了一棵菊花,小愛每天給花澆水總要問:“怎麼花還不開呢?”媽媽就說:“耐心等一等,過幾天就開了。”過了幾天,菊花真的開了,小愛特別高興。媽媽又提示她:“你看,等一等花自己就開了吧。”漸漸的,媽媽再要求小愛“等一等”時,她就不像以前那樣不依不饒了。
c.利用小夥伴的影響。
孩子在群體中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因此,讓孩子知道他的朋友作出了延遲滿足的選擇,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作出同樣的決策。
午飯剛過,3歲的西西就要喝飲料,媽媽不讓,就說:“如果你現在不喝飲料,午睡後可以吃一個冰淇淋。”西西開始不幹,但當他看見6歲的姐姐同意現在不喝飲料以後,也改變了主意。
d.讓孩子掌握抵禦誘惑的策略。
教孩子一些抵禦誘惑的方法,如,通過唱歌、做遊戲來轉移注意力、自我勸說、想像得到滿足後的興奮和自豪、反復告訴自己“我的選擇是正確的,不要改變”來自我強化等。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的起步是讓孩子認識到延遲滿足比即時滿足更“合算”,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吃飯前不吃巧克力,吃飯後可以得到兩塊巧克力。但最終是要讓孩子學會自覺地控制衝動,形成習慣,並以此自豪,而不是學會為了獲得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宜之計。
關於無理取鬧
任性是孩子失去自我控制的最常見的表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任性的時候。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都有失望、沮喪或不滿的感受。有些時候,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僅僅是哼哼唧唧幾聲,或讓父母輕輕撫慰一下就平靜下來。可有時,孩子會鬧得天翻地覆,甚至歇斯底里,他們發脾氣時的巨大能量會超乎你的想像。
2歲左右的學步兒階段是任性發作相對頻繁的時期,這與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階段性特點有關,但家長的教養方式得當可以有效減少孩子的任性發作的次數。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長使用轉移注意力、講道理、忽略孩子的發作和批評的方式,孩子的任性行為明顯減少。但如果家長採用滿足孩子的要求、哄騙、安慰和威脅的方式對付孩子的任性,孩子不僅任性發作的次數不會減少,而且憤怒的情緒還會持續更久。
實際上,孩子的無理取鬧往往是有理由的,可這些理由有時被大人認為不正當,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孩子的感受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生理、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還很有限。
能有效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的家長有一些共同的經驗:
a.重在預防。
孩子,尤其幼小的孩子任性發作與他們的生理狀態密切相關。當孩子餓了、乏了、生病了的時候,最容易一觸即發,稍有不如意就會大哭大鬧。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生理需要節奏,建立合理的作息規律,使孩子的生理需要及時得到滿足。當孩子適應了一種有秩序的生活.對於下面要幹什麼有明確的預期,會減少許多因活動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興奮和不安,同時也減少了自己的願望和家長的要求相衝突的情況。家長也因為孩子生活的有規律,可以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減少忙亂和煩躁。但孩子的作息時間的遵守不能像火車時刻表一樣嚴格,要根據孩子當天的情況靈活的把握。當孩子出現煩躁不安的表現,家長首先需要考慮孩子是否缺少了睡眠、前一時間段是否玩得過量了或是身體不舒服了,然後及時採取措施滿足孩子的需要。
中午11點,2歲的俊俊顯得有些煩躁,連他最喜歡的玩具都沒有心思玩,還鬧著要媽媽抱。媽媽想起今天早晨俊俊起得比平時早,可能他是犯困了。果然,她發現俊俊老是揉眼睛。媽媽正在做飯,但她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抱起俊俊,一邊逗他玩,改善他的情緒,一邊拿出給孩子準備好的飯菜,馬上讓孩子吃飯。孩子吃好飯,12點不到就安靜地睡覺了,比平時早了差不多40分鐘。
晚飯吃過不久,立立就開始不耐煩,皺著小臉,哼哼唧唧地跟在媽媽屁股後面。媽媽正忙著做家務,就拿出許多玩具,打發孩子去跟爸爸玩。爸爸說:“立立好像要睡覺了。”“怎麼會,她平時9點鐘上床還在磨磨蹭蹭不肯睡呢。”又過了一會兒,立立開始哭鬧,媽媽發現孩子真的眼睛都睜不開了,就趕緊喊孩子的爸爸:“快燒熱水給孩子洗澡。”等到準備好洗澡水,孩子怎麼也不肯下水,挺著肚子,繃直雙腿,大哭大叫,滿頭大汗。爸爸媽媽哄都哄不住。好不容易孩子哭累了才睡。
有時孩子會否認自己犯困,許多孩子在眼睛發紅,倦意滿面的時候仍固執地聲稱不睡覺。這時候,家長如果堅持把孩子送上床,可能會引發抗議和哭鬧。家長可以找個過渡的臺階,讓孩子做好上床的準備。
5歲的木木玩的時候已經很不耐煩,脾氣開始發“毛”了,媽媽知道他困了。就問他:“木木,媽媽陪你去睡覺吧。”“不,我不睡覺。”木木堅決地說。“那你坐到媽媽旁邊,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這可是木木最喜歡的節目之一,木木立刻靠近媽媽身邊。等到一則故事講完,木木已經很迷糊了,再也不反抗睡覺的提議了。
b.設置明確、公平的規則。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漸發展的,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能理解你講的道理。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如果家長提出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孩子做不到,反而更容易發脾氣。幼小的孩子需要家長事前給予明確的指令,在要求他轉換活動之前給予預告和準備的時間。不要根據家長自己的需要,下達命令,要求孩子立即服從。
3歲的嘟嘟正在玩得起勁,媽媽說:“睡覺了!”嘟嘟不理,媽媽過來,奪走了他手上的玩具,把他往臥室拉。嘟嘟賴在地上大哭。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後來嘟嘟媽媽改變了策略,睡覺前她就學著廣播員的腔調預報:“嘟嘟,還有10分鐘就睡覺了,請做好準備。鬧鐘鈴聲一響,我們就收拾玩具上床。”嘟嘟愉快地答應:“好的。”鬧鐘一響,媽媽和孩子一起收拾了玩具,嘟嘟就自覺地進臥室了。雖然偶爾,嘟嘟還會要點兒賴皮,但總的來說,母子倆睡覺前的鬥爭少多了。
c.保持獎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
對孩子已經發作的任性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忽略和暫時隔離。(可參看“積極的管束策略”篇)無論採用什麼方式,最重要的是所有家長對每一次任性發作的態度和措施要一致。讓孩子清楚地明白用任性來脅迫家長是達不到目的的。堅持多次以後孩子的任性會得到有效控制。
控制孩子的任性,不僅是為了給父母減少很多煩惱,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至於被毫無羈絆的情感壓倒和傷害。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憤怒、不滿或抗議而感到內疚,你所做的是對孩子將來的快樂有益的事。研究表明,孩子對家長的忽略或暫時隔離等積極管束策略的情緒反應很少延續到事後,也不會對家長產生憎恨,只有不恰當的專制的懲罰才會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傷害。
兩歲半的凱恩因為媽媽不讓在開飯前幾分鐘去騎小車而大發雷霆,媽媽關上了通向院子的門,他就用頭撞門。媽媽把凱恩緊緊抱住,坐在椅子上,一邊說:“媽媽不能讓你傷害自己。”凱恩還拼命掙扎,但媽媽咬著牙,用手箍住他不放。凱恩終於平息下來,乖乖地跟媽媽去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