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建立富孩子的獨立人格?

對於富裕家庭的孩子來講, 建立起獨立的人格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 名聲顯赫的人物, 比如說影視明星、政治家、知名的企業家, 或是知名的學者, 尤其他們的後代會面臨類似的問題。 外界對這種家庭常會產生一種期待形象, 孩子往往承受著各種各樣的壓力。 於是, 他們自身的需求和興趣往往被壓制或忽略了。 親友、同事、媒體, 甚至他們自己的朋友, 都會有意無意地不把他們看做獨立的人, 而看成是“某某”名人的兒子或女兒。 《在鎂光燈下》(In the Spotlight) 一書的作者凱西(Kathy)是沃爾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的女兒。 她為撰寫此書採訪了眾多社會名流之後,

Advertisiment
對此體會尤其深刻。 很多受訪者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焦慮:除了做某某名人之後外, 他們都在尋求一個獨立的自我。

名人家庭在外界看來可能是光鮮亮麗, 無懈可擊。 可事實上, 外界並不知曉他們家裡的內幕。 這種家庭的孩子對此卻可能一清二楚, 但還要為父母在外界的假面推波助瀾。 於是, 他們的心裡充滿了怨憤。 這種怨憤的情緒在克莉絲蒂娜・克勞福德(Christina Crawford)的《媽媽的寶貝》(Mommy Dearest)一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類似的自傳還有不少, 包括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 黑人喜劇演員)、貝蒂・大衛斯(Bette Davis, 影星)、戴比・雷諾茲(Debbie Reynolds, 影星)和埃迪・費希爾(Eddie Fisher, 歌手)的孩子都有寫過。

不過, 建立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問題, 並不是僅僅存在于富裕家庭。 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教授邁克爾・斯通(Michael Stone)博士指出,

Advertisiment
很多向上攀升的富裕家庭, 過於注重所謂的社交禮節、社會形象, 保持表面和平完美, 而很少重視孩子的需求。 斯通博士在研究中發現, 因為這種家庭通常是由保姆帶大孩子的, 在孩子的人格定型的那些關鍵歲月裡, 小孩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少, 父母的接觸和影響力不夠。

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 無論父母高調還是低調, 都會被一種內在的懷疑困擾――別人看中我是因為我自己, 還是因為我父母?這一點, 對他們的自信心有著巨大的影響。 從很小的時候, 他們可能就被各種想和他們的家庭建立聯繫的人士追捧――被邀請去國外度假, 被邀請去參加豪華的生日聚會,

Advertisiment
或和某名人見面。

隨著孩子的成長, 他們往往對這種境況產生抵觸情緒, 這種抵觸的情緒可能會發展成孤僻、孤獨, 害怕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對於自己是否會被當作獨立的人而被尊重這一點缺乏自信。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皮特曼(Frank Pittman)博士在他的研究報告《富人的孩子》中, 追蹤了五十個富裕家庭, 他發現一個可悲的悖論:如果這些富孩子與比他們窮的孩子在一起, 他們缺乏信任, 因為他們不知道後者是否是因為想要占他們錢的便宜才跟他們在一起。 反之, 如果他們與富孩子在一起, 他們又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喪失了獨立性。 他們感到生活只是一系列的成績和失敗, 而忽視了自己首先是個人。

對父母來說,

Advertisiment
如何在富裕家庭中正確地建立孩子的獨立人格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你需要深刻地瞭解你孩子的性格特點、專長、興趣。 為此, 父母們都需要接受為人父母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