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閱讀中, 常會用到一種能力:觀察。 家長如果不加引導, 孩子可能只是看個熱鬧;但如果家長有心的話, 孩子的視覺辨別能力、圖形——背景辨別能力、視覺填充能力以及知覺維持能力等多種心理機能均能得到鍛煉。
以《打瞌睡的房子》為例, 我們來看看成人怎樣才能引導孩子進行閱讀中的觀察。
自主觀察
圖畫書的第二個對開頁, 實際上為讀者介紹了這棟打瞌睡的房子中所有參與故事的角色。 但是大多數孩子第一眼看過去後, 都只能說出“房間裡有一張床, 床上睡著一個人;還有一把椅子, 上面有個小朋友在睡覺”。
Advertisiment
這是主要資訊, 是孩子的視知覺辨別能力結合已有經驗做出的判斷。
引導觀察
再仔細看看, 畫面上還有什麼?在家長的引導下, 孩子會主動維持觀察的持久性, 運用物件—背景辨別能力, 發現和背景顏色差異較小、體積較小的一些物件, 例如有的孩子發現:地上還趴著一隻小貓, 它也在睡覺, 還有一隻小狗, 也在睡覺;有的孩子還能發現椅子下面的白色鞋子、牆壁上的白色鏡子以及床旁邊茶几上的白色水罐。
情節啟發觀察
當然, 畫面上的資訊還遠不止這些, 不過我們無須要求孩子一次就全部觀察到, 可以和孩子一起, 慢慢去發現這本書的奧妙所在。
接下來的六個對開頁中, 小男孩夢游一般地睡到了老奶奶的肚子上;小狗爬到男孩身上;貓好像被什麼嚇了一跳,
Advertisiment
讀到這裡, 即便大人沒有提醒, 孩子可能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回到前面那個對開頁!沒錯, 再觀察一遍就會發現:圖畫中除了老奶奶、小男孩、小貓、小狗之外, 還有一隻耷拉著尾巴的小老鼠和一隻發出柔和光芒的小跳蚤, 它們躲藏在淺色的背景中, 和讀者開著視覺玩笑。
觀察不是一次完成的, 可以反復多次;隨著情節的發展,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回過頭重新觀察, 重新發現。
對比觀察
故事結束後, 提醒孩子對照封底和封面:圖書的開頭,
Advertisiment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 雨中的小房子緊閉門窗, 正像一張打瞌睡的臉;而彩虹下的門戶大開的小房子, 則像極了一張睡醒後神采奕奕的面孔。
這種對比觀察活動, 既帶來無限樂趣, 又能更好地幫助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情緒。
觀察中的“小動作”
用手指點正在講述的物體有助孩子提高圖形—背景辨別能力, 説明他們把主要資訊從無關資訊或背景資訊中剝離出來。 家長可以帶孩子先觀察圖畫的主要資訊, 然後再認真地觀察背景資訊, 並對背景資訊進行討論。
Advertisiment
整體講述和細節提問相結合個體的認知風格可以分為整體認知風格和局部認知風格。 偏向整體認知風格的孩子, 往往關注整體而容易忽視細節;而偏向局部認知風格的孩子則容易關注細節而忽視整體, 造成整體理解把握能力不足。 在圖畫書觀察中, 通過有步驟的引導觀察, 可以説明孩子形成整體加局部的認知風格。 以《打瞌睡的房子》封面為例, 提問的順序是:1.你在這幅畫面上看到了什麼(整體)?2.你能說說畫上的老奶奶在做什麼嗎(細節)?3.你能看出來房子外面是什麼天氣嗎(細節)?4.你能給這幅畫取一個名字嗎(整體)?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