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或是遇到一些事情後,
總是為自己的行為找一些藉口,
為自己開脫。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時,
家長們需要反省一下,
是不是自己平時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變成這樣的?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種情況, 孩子還小, 走路不穩, 不是摔了, 就是撞了, 家長們通常會對著那個地方邊做打的動作邊說:“誰讓你們撞我家寶寶的, 打死你。 ”孩子看在眼裡, 記在了心裡。 等到下次摔跤了或撞了, 也會依葫蘆畫瓢, 學家長的動作。 慢慢地, 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摔跤了或撞了, 不是自己的錯, 而是地或閘、牆的事,
Advertisiment
美國心理學家湯瑪斯、哈理森等人曾根據大腦生理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指出, 在童年時期記錄在大腦中的“家長意識”, 即由“家長或相當於家長的人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所提供的‘外部經驗’, 將永久不衰地記錄在每個人的‘人格’磁帶上, 它在人生的過程中都會自動播放”。
當一個人做錯了事, 老找“藉口”推卸責任, 我們會說他“死不認帳”。 也許在他的思維中, 為自己“找藉口”, 為自己辯護、推卸責任, 把錯推給別人, 都已成為習慣, 在他們的思維中已根深蒂固。 我們可以看出, 是我們的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受到任何“傷害”而為孩子“找藉口”, 把錯推給環境、推給他人。 那做為家長, 該如何從小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Advertisiment
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能力, 經常有意識地向孩子佈置一些任務, 並檢查他完成任務的情況, 使他認識到自己對家庭、家庭成員所應盡的義務。 不論是什麼任務, 家長都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給孩子講明, 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將它做好。 如:叫孩子為鄰居的老奶奶、老爺爺取牛奶、拎菜籃子, 培養他樂意為別人做事的責任心。 通過這些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對孩子來說, 是既具體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 一個孩子能養成做任何事情都認真負責的習慣, 那他就一定會培養出責任心來。
二、採用故事“遊戲法”來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在故事中或遊戲中擔任類似“小哨兵”“交通警察”的角色,
Advertisiment
孩子責任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需要日積月累。 另外, 因為孩子畢竟年齡小, 好奇心較強, 注意力容易分散, 這些特點往往會妨礙他把一件事自始自終地完成, 而當孩子完成一件事後, 家長要給予公正及時的評價。 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責任承擔, 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 同時要教他今後應該怎樣做就更好,
Advertisiment
責任心的培養, 是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家長對待學習、工作的認真態度, 堅持性和責任感將成為孩子良好的學習榜樣。 此外, 家長可以時常有意識地與孩子談自己的工作, 把自己完成一項任務、克服一個困難後的愉快和成就感傳達給孩子, 使孩子能具體地感覺責任意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從而主動、積極地養成責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