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不合群”
網友案例:陳爸爸最近老是眉頭緊鎖, 只為2歲的兒子不願和其他小朋友玩而發愁。 “是不是送去早教班看看?那邊孩子多, 可能會打成一片。 ”沒料到陳爸爸說:“去過兩次了, 還是不合群。 ”
隨著孩子開始走路, 家長的困擾逐漸轉移到孩子如何與小朋友相處的問題上來。
Advertisiment
孩子天生懂得自我保護
從蹣跚學步開始, 孩子將面臨社會交往的挑戰。 對外邊遇見的人能不能親近, 不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說了算,
Advertisiment
嬰幼兒期孩子與媽媽分開一段時間, 再見時也會很怯生, 更別提那些陌生人了。 短時的怯生、不合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現象, 家長不必過於擔憂。 但對行為刻板、交流和語言也存在某些問題的孩子要有所警惕, 應儘早就醫查找問題何在。
家長要檢討撫育是否得當
古語雲:“三歲看八十。
Advertisiment
家長是否過於焦慮。 有的媽媽總怕小孩吃不好、睡不好, 怕他哭鬧, 怕他亂跑摔跤, 怕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孩子受到這種焦慮情緒影響, 很可能變得膽小怕事。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注, 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 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處於以個人活動為主的階段, 家長要有意識地帶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活動的場所去,
Advertisiment
隔代撫養是否得當。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造成依賴, 還會阻斷他們與其他人的自由接觸和交流, 而這正是隔代撫養常見的問題。 老人顧著幹家務, 讓孩子悶在家裡玩也不合適, 既缺乏交流, 又有安全隱患。 有的老人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 常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 結果老令孩子睡覺做噩夢, 害怕外出, 以致變得離群、孤單, 對其心理發育造成不利影響。 這些人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範圍和交往機會, 使孩子不能獲得外界的資訊, 過著封閉式的生活, 就必然會使嬰兒期自然的“怕生”現象延續到幼兒期,
Advertisiment
家庭氛圍是否和諧。 爸爸和媽媽的關係, 爸爸和外婆的關係, 媽媽和奶奶的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都會影響小孩安全感的建立。 要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孕期母親的生活規律和情緒是否正常。 母親在懷孕的時候飲食均衡、睡眠充足、心情愉快, 小孩出生後心理健康指數就高。 若孕期情緒及身體狀況欠佳, 小孩生下來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會增加。 如有些孩子屬難養型的氣質, 吃飯少, 睡眠不好, 容易哭鬧, 性格孤僻, 不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父母的社交方式及能力也直接影響孩子社會技能的發展。
Tips:“早教”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
時下,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風生水起。沒時間照顧孩子的父母,都願意把孩子送到早教班上課,以此填補父母教育方面的缺位。早教不失為初為人父母者學習如何養育孩子的一個途徑,對孩子也可以起到短期訓練的效果,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把教育的重責交給早教班。“任何培訓都比不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行為引導。家長和孩子成天在一起,可以隨時發現他們的行為偏差,及時糾正。”多讓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相處,當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家長及時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別人的不對之處,明辨是非後,妥善處理,能促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逐步完善。
小編總結:因此,父母要訓練寶寶的獨立性,增強寶寶自信心,這樣寶寶就會勇敢。自然就不會不合群。
(兼職編輯:陳曉靜)
Tips:“早教”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
時下,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風生水起。沒時間照顧孩子的父母,都願意把孩子送到早教班上課,以此填補父母教育方面的缺位。早教不失為初為人父母者學習如何養育孩子的一個途徑,對孩子也可以起到短期訓練的效果,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把教育的重責交給早教班。“任何培訓都比不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行為引導。家長和孩子成天在一起,可以隨時發現他們的行為偏差,及時糾正。”多讓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相處,當孩子在交往過程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家長及時給予撫慰,並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別人的不對之處,明辨是非後,妥善處理,能促進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逐步完善。
小編總結:因此,父母要訓練寶寶的獨立性,增強寶寶自信心,這樣寶寶就會勇敢。自然就不會不合群。
(兼職編輯:陳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