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哪裡來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問過父母這樣的問題。 而大多數父母不知如何作答, 要麼轉移話題, 要麼哄騙孩子, 可越是這樣, 孩子的好奇心就越強。 作為新一代的父母, 您做好回答孩子問題的準備了嗎?
“媽媽, 我是從哪裡來的?”當孩子揚起小臉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 是不是覺得場景重現?
在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問過爸爸媽媽同樣的問題?
還記得你們父母都是怎麼回答你的嘛?
看看下面這些回答你聽到過嗎?
垃圾桶裡撿來的......
石頭裡面蹦出來的......
馬路邊上撿的......
上廁所時拉出來的......
充話費送的......
Advertisiment
喝飲料中獎換來的......
電腦上買的......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問父母這個問題, 這其實是孩子在學齡前大腦發育的一個階段的必然問題。
而上面這些回答其實並沒有完全回答孩子的問題, 在此之後, 孩子還是會問類似的問題, 因為孩子的好奇是無止境的, 只有你完全把他的興趣散發開之後, 他才會善罷甘休。
我們必須明白, 孩子這種提問並非是要探討兩性關係, 而只是好奇而已。 所以父母們無須為此擔心什麼, 儘量將正確的答案以一種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孩子講出來。
錯誤的回答方法:1.你是我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
我看你一個小孩孤苦伶仃怪可憐的, 不忍心, 所以就把你撿回來了。
這樣的回答無疑會讓孩子感到非常沮喪---自己只是一個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孩子,
Advertisiment
2. 你問這個做什麼, 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這樣回答過孩子的一些問題, 但它的確不是一種好方式。 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孩子的問題得不到解答, 會積澱在心裡或者從同伴、老師等其他途徑尋求答案, 長此以往,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會降低, 而且提問題探索周圍事物的積極性也會被打擊。
3. 你和孫悟空一樣, 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 所以你才那麼頑皮。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跟爸爸媽媽沒有什麼關係, 缺乏與父母天然的歸屬感與親近感。
Advertisiment
4. 你是媽媽從肚臍眼兒裡生出來的。
這樣回答的父母可能處於兩難之中, 他們既想告訴孩子真相, 但是又有些羞于談性, 於是, 只好採取這種“折中”的方式來應付孩子的提問。 其實, 父母在此問題上不應該羞於表達, 而是需要直白地告訴孩子一些有關他生命起源的知識。
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 有沒有做好準備怎樣回答孩子這個問題?是想和自己父母當初回答自己的一樣還是另外準備好了更科學的回答方法呢?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感到孤獨、無能、無安全感, 首先是來自於人同自然界的基本聯繫的喪失。 成人已經難以理解這一點了, 而兒童身上還有自然的一部分天性, 兒童需要知道,
Advertisiment
1. “寶寶是在爸爸和媽媽結婚以後, 在媽媽的肚子裡長成的。 最初你很小很小, 小到眼睛都看不見, 只是一個細胞, 叫‘受精卵’, 後來它開始分裂成2個、4個、8個……然後, 它們逐漸長大, 這就叫‘胚胎’, 再以後就長出了頭、頸、身體和四肢, 形成了‘胎兒’, 媽媽肚子裡有一個專給胎兒準備的‘小房子’叫做子宮, 你就在那間房子裡住了10個月, 長成一個6斤多重的孩子。 後來, 就像咱家的大貓生小貓一樣, 被媽媽生了出來。 ”
這是一種科學型的回答方法, 適合4歲以上的、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孩子。 這位元媽媽用形象化的語言, 將孩子關心的問題答案娓娓道來,
Advertisiment
2. “爸爸身上藏著很多種子。 有一天, 爸爸把其中一個小種子放進媽媽的肚子裡, 它和媽媽肚子裡的另外一個小種子結合在一起, 那就是你。 然後你就在媽媽的肚子裡慢慢生根, 慢慢發芽, 慢慢長大, 慢慢能聽到聲音, 也會動彈了。 等到你快有小熊玩具那麼大了的時候, 你就會覺得媽媽身體裡太黑了, 開始又踢腿又晃腦袋, 想要出來。 當大腦袋的你長得足夠大時, 媽媽就會到醫院裡, 請醫生和護士阿姨幫忙, 把你拿出來。 ”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因為孩子會對具體的成長過程感興趣。 當父母對孩子這樣進行描述時, 孩子會在眼前浮現出一幅畫面, 畫面中的主角是自己,這樣他會很高興很自豪,當然也會很明白。
看到這裡,作為新一代的父母,您準備好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了嗎?
畫面中的主角是自己,這樣他會很高興很自豪,當然也會很明白。看到這裡,作為新一代的父母,您準備好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