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應對孩子的不當行為

逆向思維――將孩子的“壞事”變成好事

小學二年級的小胖回家時, 在樓下看到同學小丫爸爸的車停在自己家的車位上。

“她家的車怎麼能停在我家的車位上呢?”

作為鄰居和同學, 小胖早就對小丫有一肚子意見了。 小丫是班長, 不僅不給小胖一些照顧, 反而利用鄰居資訊上的便利, 經常到老師那裡打小報告(比如小胖有一次不想上學請病假, 結果被小丫看見了)。 小胖早就想給小丫一點顏色瞧瞧, 現在終於逮著機會了。 正好剛下過, 周圍又沒人, 小胖迅速花園裡抓起一把稀泥抹在小丫爸爸的汽車前面的擋風玻璃上。

Advertisiment

上樓回到家裡, 小胖告訴媽媽張珊, 說小丫爸爸的車占著自己家的車位。 張珊說她知道, 她上樓時小丫爸爸跟她打過招呼:他朋友來訪, 朋友的車停在他自己的車位上, 所以, 借用一下車位, 朋友很快就會走, 而小胖的爸爸要七點以後才回來。

“哦。 是這樣。 ”小胖有些不自然地說。

“小胖, 出了什麼事?”見小胖有些不自然, 張珊問。

於是, 小胖將自己在小丫爸爸車抹泥的事說了出來。

張珊聽完小胖的話之後, 挨著小胖坐了下來。 她笑問:“把稀泥抹在小丫爸爸汽車的擋風玻璃上, 是不是感覺很刺激冒險?”

小胖點頭說是的。

“不過, 你想沒有想過, 當小丫爸爸看見他的汽車被弄成這個樣子, 他會是什麼感受?”

小胖臉上又有些不自然了。

Advertisiment

張珊繼續說:“如果小丫也在我們家的車上抹稀泥, 那你會是什麼感覺?”

小胖說自己肯定會很憤怒。

“那麼, 你現在應該怎麼做才對?”張珊仍然很和藹地問。

小胖說:“那我現在就去把她家車上的稀泥擦掉, 可以嗎?”

“不錯, 這樣做很好!”張珊笑著說:“不過, 你還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那我要怎樣做才會更好?”小胖不解地問張珊。

“小胖, 你想想, 如果我們家的車被人家抹了稀泥, 人家擦過之後, 你還希望人家怎麼做?”

小胖想了想說:“我希望他說聲‘對不起’, 並保證不再給我們家的車上抹稀泥了。 ”

張珊笑著說:“你真乖!那麼, 你願不願意去向小丫的爸爸道歉?”

小胖有些不情願, 因為她怕小丫又為這事向全班同學“廣而告之”。

張珊說:“我知道你現在有點兒難為情,

Advertisiment
要不等一下我陪你一起去?”

小胖最後堅定說自己一個人去, 有一股男子漢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氣概。

……

我們應當為小胖的勇氣鼓掌, 不過, 我們更應該為張珊的行為鼓掌。 如果不是她用情商調整了小胖的感情, 那小胖就不可能會鼓起勇氣去向小丫爸爸認錯。

如果張珊情商不是很高的話, 那她在聽完小胖說自己往人家車上抹稀泥的事後, 肯定會給小胖一頓臭駡, 甚至一頓痛打。 之後, 自己去給人家擦車和道歉。 但是, 小胖挨駡或挨打之後心裡肯定不服, 後悔把這事告訴張珊。 於是, 他會再一次找機會報復小丫, 只不過他會變得更加小心, 不讓大人知道。 這樣, 小胖不僅沒有從這件事中汲取教訓, 得到進步,

Advertisiment
張珊反而將他在錯誤的路上推得更遠。

張珊的高情商首先表現在她聽完小胖說的抹稀泥的事後, 沒有怒火中燒。 她知道生氣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更無助於小胖從這件事當中汲取教訓從而得到進步, 這是她識別感情能力高的體現。

她接著問:“把稀泥抹在小丫爸爸汽車的擋風玻璃上, 是不是感覺很刺激冒險?”這是她在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 正是她這麼一問, 小胖才沒有產生抗拒抵觸的情緒, 為後面的母子的有效溝通創造了所需的氛圍。

當張珊讓小胖明白了給人家車上抹稀泥不對的道理之後, 並沒有直接要小胖去給人家擦車和向人家道歉, 而是繼續採用誘導的方式讓小胖自己決定去擦車和道歉。 張珊的目的很明顯,

Advertisiment
那就是要通過這種誘導引發小胖自己的思考, 繼而產生感情共鳴, 從而形成一種內在動力, 有了這種內在動力, 小胖就開始意識到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而學會自律。 這也是張珊情商帶來的效果。 如果張珊直接命令小胖去擦車和道歉, 那這對小胖來說就是一種外在的動力, 他之所以去擦車和道歉, 純粹是為了滿足張珊的願望, 對張珊負責。 由於沒學會自律, 過不了多久, 他還會繼續“闖禍”, 屢教不改, 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問題孩子”。

張珊在小胖做“壞事”之後, 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情商作用, 由小胖一開始的“得意洋洋”到最後的自願去道歉, 這樣, 不僅讓小胖認識到了抹稀泥這件事的錯誤, 而且知道犯了錯誤之後如何去改正和彌補自己的錯誤。 將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壞事”變成對孩子成長的好事,這就是家長情商的神奇功效!

孩子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又缺乏社會經驗,所以他們經常做出一些不當行為――即成年人眼中的“壞事”――是很正常的,因此,孩子做了“壞事”並不可怕,問題是家長要善於將孩子的“壞事”變成好事。

反思:在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後,你一般是如何應對的?

將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壞事”變成對孩子成長的好事,這就是家長情商的神奇功效!

孩子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又缺乏社會經驗,所以他們經常做出一些不當行為――即成年人眼中的“壞事”――是很正常的,因此,孩子做了“壞事”並不可怕,問題是家長要善於將孩子的“壞事”變成好事。

反思:在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後,你一般是如何應對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