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應對寶寶的嫉妒心!

小朋友們的心事很明顯, 都明明白白寫在臉上, 表現在動作上, 出現在話語中。

“我是最好的!”

甯寧從小就很優秀, 在幼稚園裡很多活動中都常常得第一, 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 但最近媽媽發現, 只要老師誇別的小朋友, 甯甯就會顯得很失落, 好像每一次的焦點都必須是他才可以。

“贏了我就不玩了。 ”

林林最近喜歡上了下跳棋, 每次在家裡玩他先走到終點都會興高采烈地把大家叫過來看, 可是他就是輸不起。 有一次和小朋友玩, 剛走幾步, 發現自己沒有優勢了, 就要重玩。 重起了一盤, 剛沒走幾步又要重玩。

Advertisiment
小朋友就不幹了, 最後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不許你們抱她!”

小洋的二姨帶著女兒豆豆來小洋家裡玩。 因為豆豆剛剛一歲多, 很可愛, 家裡人就都圍著豆豆轉。 姥姥給豆豆做了最好吃的沙拉, 媽媽陪著豆豆一起堆積木, 爸爸還把豆豆抱起來舉得高高的。 這一切讓小洋心生嫉妒, 終於等到豆豆伸手夠小洋的髮夾玩時, 她爆發了, 她把豆豆一下推倒在地, 大喊:“這是我的, 你別在我家, 你走!”嚇得豆豆哇哇大哭。

為什麼孩子愛比較呢?不許別人比自己好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小心思?

找到自己的位置3~4 歲的孩子開始學著比高比低、比好比壞, 通過比較他們可以建立起參照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確定自己的位置。 這種比較是認識自我的途徑,

Advertisiment
瞭解自己所處的位置, 會成為孩子們行動的促進力。 然而一個硬幣總有正反兩面。 如果孩子在比較中, 不滿足於自己的位置, 但是又暫時沒有學會怎樣努力, 那麼很容易對那些他們認為“比自己好”, “比自己乖”, “比自己討喜”的小朋友產生嫉妒的心理。

孩子們的情緒是直白而真實的, 他們不像大人會掩藏內心, 於是, 他們會自然而然地說出:“不許你比我好!”

缺乏安全感愛對一個人來說是最核心的概念, 愛與什麼樣的內容相聯接就會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形成什麼樣的導向。 我們常常會用比賽的結果來評價孩子, 比賽成功時, 我們會表現出熱烈的愛:“你跑得最快, 真棒!你讓媽媽自豪!” 朋友也會投來羡慕的目光,

Advertisiment
“林林又得第一了?你怎麼這麼棒啊。 ”當誇讚總是和“優秀”聯繫在一起時, 孩子會將自我價值建立在成功之上, 他會誤以為一定要“表現好”才能得到大家的關愛和肯定。 而不是他本人“惹人愛”。 所以, 當爸爸媽媽抱別的孩子的時候, 當老師誇獎別的小朋友的時候, 內心缺乏的安全感就會讓孩子手足無措, 體會到失望和嫉妒的感覺。

作為孩子最親的人, 可以做點什麼, 來撫慰孩子要強的心, 讓孩子放心呢?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愛孩子本身, 而不是他的附屬品, 要讓孩子明白, 我們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 而且是不會變的。 我們要告訴他, “爸爸媽媽愛你, 你是我們的孩子, 我們最愛你。 ”我們愛的是他這個人而不是他的成功。 這樣孩子才能在內心建立最安全的信任感,

Advertisiment
他不會為了討好父母而出現某種行為, 也不會為了成功才去參與遊戲。

更關注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鼓勵孩子超越自我, 而不是超越別人。 雖然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要做孩子之間的比較, 但是我們還是要讓孩子明白, 他自己的努力和進步最重要。 總和別人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定得強過別人才有資格得到父母的愛。 如果自己比不過別人, 那可能就不值得父母愛了。 這樣的孩子, 當自己脆弱的時候, 當自己暫時停滯不前的時候, 很難接受真實的自己, 他都可能會不喜歡自己。 所以, 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 因為我們很愛他, 所以每一次成功, 我們會和他一起慶賀, 每一次失利, 我們也會和他一起尋找新的目標。

Advertisiment
我們期待的是他的積極和努力。

説明孩子和自己作比較如果需要比較, 建設性的做法是拿他的表現和作品與他自己上一次的做比較, 當我們鼓勵孩子挑戰自我, 超越自我時, 他們往往會做得更好, 這會有利於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發展。 因為和自己做比較, 關注點就會落在進步上, 而不是一定要比別人強。

誇讚孩子的每次參與愛玩、愛參與、愛嘗試是孩子的天性, 我們要珍視這一內部動機, 鼓勵他的參與過程, 我們要告訴他, “你這次跳棋的橋搭得太巧妙了, 通過這個橋運輸了那麼多棋子。 ”

誇讚孩子付出的努力追求成功代表的是印證自我, 而追求努力代表的是超越自我。 我們要鼓勵孩子的努力, 讓他充滿自信,好上加好。

我們要告訴他,“媽媽看你這麼投入地捏泥巴,媽媽都被你的投入給感染了。”“你用了這麼多時間來做這個新的泥巴造型,果然做出來的東西非同凡響。”

誇讚孩子的具體事情誇細節不但可以讓孩子覺得真實,起到百誇不厭的效果,而且可以為孩子下一次的行為提供參照,讓孩子想要做得更好。例如孩子畫了一張漂亮的母鴨小鴨畫,我們不要告訴他“你真棒”或“真像個藝術家”,我們要告訴他,“這只鴨媽媽一邊游還一邊回頭看她的小鴨們,像是一個媽媽在看護她的孩子,你畫得真好!”

幫孩子認清自己的心情在負面情緒中的孩子,往往容易表現出過激的行為。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後,我們需要先幫孩子冷靜下來,認清自己的心情。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很多面,陽光的、狹隘的、大方的、小氣的……每個人都是個多面體,當我們忍不住生出負面念頭的時候,第一步,是要去接納它,知道那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然後才是分析該怎樣面對那樣的念頭。一般來說,冷靜下來的孩子都會意識到自己的衝動之舉欠妥,這時,我們只要給他一些提示,給他一個臺階,幫他走出困窘的境地。當他感受到你的愛和支持時,也會帶著新的目光去尋找別人的優點。

當孩子放下心中的焦慮和嫉妒,不再“不許你比我好”以後,他會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會欣然接受這種舒心和安心。

讓他充滿自信,好上加好。

我們要告訴他,“媽媽看你這麼投入地捏泥巴,媽媽都被你的投入給感染了。”“你用了這麼多時間來做這個新的泥巴造型,果然做出來的東西非同凡響。”

誇讚孩子的具體事情誇細節不但可以讓孩子覺得真實,起到百誇不厭的效果,而且可以為孩子下一次的行為提供參照,讓孩子想要做得更好。例如孩子畫了一張漂亮的母鴨小鴨畫,我們不要告訴他“你真棒”或“真像個藝術家”,我們要告訴他,“這只鴨媽媽一邊游還一邊回頭看她的小鴨們,像是一個媽媽在看護她的孩子,你畫得真好!”

幫孩子認清自己的心情在負面情緒中的孩子,往往容易表現出過激的行為。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後,我們需要先幫孩子冷靜下來,認清自己的心情。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很多面,陽光的、狹隘的、大方的、小氣的……每個人都是個多面體,當我們忍不住生出負面念頭的時候,第一步,是要去接納它,知道那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然後才是分析該怎樣面對那樣的念頭。一般來說,冷靜下來的孩子都會意識到自己的衝動之舉欠妥,這時,我們只要給他一些提示,給他一個臺階,幫他走出困窘的境地。當他感受到你的愛和支持時,也會帶著新的目光去尋找別人的優點。

當孩子放下心中的焦慮和嫉妒,不再“不許你比我好”以後,他會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會欣然接受這種舒心和安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