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扮演好爸爸角色

爸爸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 做了很多事, 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 什麼都不做, 放任自流, 不聞不問, 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 做得不多, 但都切中要害, 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 “什麼都做”和“什麼都不做”都過於極端, 失之偏頗, 並不可取。 聰明的爸爸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不當“裁判”, 學做“啦啦隊”

在人生競技場, 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 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 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 即“啦啦隊” 的力量。 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Advertisiment
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 啦啦隊”, 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 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不當“馴獸師”, 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 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 這時爸爸的“回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 學做“鏡子”, 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 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爸爸的“權威”, 轉而和爸爸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 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 不管它, 很快就會沒事, 若總去撓, 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 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 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 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Advertisiment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 停下來, 等一等,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和孩子有效地溝通, 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