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拿捏孩子讀物中的教育意義

談到教育意義, 就不由得想到語文課上老師教我們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句式大抵是這樣的“通過……教給我們……的道理。 ”

大概是這種教育接受的太多了, 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後遺症。 就是無論拿到什麼東西, 很習慣先拿這個標準卡一卡。

就比如書吧, 拿到之後, 我們很多人在心裡先會掂一掂, 看了這本書, 孩子能學到什麼?通過這本書, 孩子能學到什麼道理?這本書對孩子而言有沒有什麼教育意義?

更有許多家長直接會把“教育意義”作為選擇圖書的不二法門。

就拿這次閱讀角收上來的故事說吧, 很多書的題目帶有非常明顯的功利性。

Advertisiment
《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三十六個小故事》《寶寶智慧故事》《提高寶寶情商的小故事》……翻開故事, 類似的話比比皆是:“小花貓變成了誠實的好孩子, 誰都喜歡它了。 ”“從此, 小老鼠天天早上起來都刷牙, 牙齒再也沒有疼過……”許多家長認為, 這些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能夠給孩子以正確的指引, 因此對這種“教育意義”明顯的書倍加推崇。

好的圖畫書要不要教育意義。

答案是肯定的。

好的圖畫書就像一頓營養又美味的大餐。 所謂美味, 就是有趣兒, 而所謂營養, 就是有意義。 這頓大餐, 每個孩子都會覺得它美味, 可是吃進去後, 營養要慢慢吸收, 每個孩子吸收的也不一樣。 好的圖畫書有一種隱含的美麗, 每個孩子讀到它,

Advertisiment
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一千個讀者, 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D”可能讀第一遍有感悟, 讀第二遍又有了新的想法。 孩子的思想就是在這樣一遍遍的感悟中慢慢建立起來。

事實上, 孩子們是非常喜歡一遍遍咀嚼故事的。

小班的時候, 我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小雞救媽媽》, 孩子們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 對它的興趣竟一發不可收拾。 有將近一個月的時問, 每當我問他們:“孩子們, 今天想聽什麼故事啊?”他們便央求我給他們講《小雞救媽媽》。 在一遍遍的故事欣賞中, 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他們收穫了什麼道理, 但從他們聚精會神的目光中, 從他們聽故事時臉上焦急的表情中, 我知道這些有價值的東西會悄無聲息地滋潤他們幼小的心靈,

Advertisiment
給他們的社會人生帶來最初的情感體驗, 比如親情, 比如友誼, 比如團結。

我不否認這些故事也可以帶給孩子正面的影響, 然而像這樣直接把教育意義擺在紙上, 是不是太過功利了?那些提煉出來“教育意義”就像一塊嚼碎了喂到孩子嘴裡的饅頭, 已經談不上什麼營養與美味了。 它剝奪了孩子品嘗和吸收的權利, 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 記住就行了。 \"

因此, 意義是必需的。 但是, 不要太功利才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