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接受寶寶的不良情緒反應

寶寶正處於一個什麼都才開始學習和接觸的階段, 面對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寶寶的不良情緒反應, 父母要學會接受。 就如以下的一些情況:

寶寶的不良情緒反應如何接受
對限制的反應
16個月齡的寶寶, 不會老老實實地聽從媽媽召喚, 對媽媽的某些限制, 可能開始出現強烈的反抗情緒。 寶寶正玩得興致勃勃, 媽媽叫他過來吃飯, 他可能無動於衷。 如果媽媽硬是把他抱到吃飯的桌椅上, 寶寶可能會大叫, 或掙扎著打挺, 或乾脆再次回到遊戲現場, 拒絕吃飯。 在今後的日子裡, 類似這樣的衝突可能少不了。
Advertisiment
還有洗臉、洗澡、穿衣、把尿、把屎……媽媽的“將來時”都可能與寶寶的“現在時”發生衝突。 媽媽應該怎麼辦?轉移寶寶的興趣點是比較好的方法, 媽媽可借助寶寶的興趣點, 把寶寶不感興趣的事情“包裝”一下。 比如寶寶不愛洗臉, 媽媽可以通過告訴寶寶他喜歡的小娃娃臉髒了, 要給它洗臉了, 讓寶寶給小娃娃洗臉, 媽媽就可以順便給寶寶把臉洗了。 按時睡覺是寶寶不感興趣的事情, 但睡覺前講故事卻是寶寶感興趣的, 所以為了聽故事寶寶就可能會催著媽媽上床睡覺。
區分寶寶扔東西與摔東西
這個月齡的寶寶, 開始喜歡扔東西, 尤其是坐在帶圍欄的床上, 或坐在兒童椅上, 非常喜歡把手裡的東西扔到地上。 不但喜歡把東西扔到地上,
Advertisiment
還希望父母把他扔掉的東西再遞給他, 然後他再扔。 如果父母不願意和寶寶玩這樣的遊戲, 或沒有時間和寶寶玩, 從一開始就不要拾起寶寶扔到地上的玩具, 再遞給寶寶。 如果父母這麼做了, 寶寶就會非常迷戀這樣的遊戲, 他會樂此不疲地和父母玩上一兩個小時。 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寶寶的要求, 寶寶就會以哭喊表示抗議。 這個月齡的寶寶, 可能會因為生氣, 把手裡的東西摔在地上。 這種“摔東西”和上面說的“扔東西”是兩個概念。 一個是玩耍, 一個是生氣。 幼兒生氣最常見的原因, 是語言運用能力的局限性與已經萌生了的自我意識之間的矛盾, 如果父母不能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 他就會異常生氣或沮喪,
Advertisiment
可能會以摔東西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 遇到這種情形, 父母不要責備, 也不要去哄, 更不要把寶寶摔在地上的物品馬上拾起來。 父母需要做的是, 走到寶寶身邊, 蹲下來, 和藹而友善地看著寶寶, 問一句:“寶寶生氣了?讓媽媽猜一猜, 寶寶為什麼生氣?”寶寶會意識到自己摔東西是不對的, 他會從媽媽的寬容中得到安慰。 如果媽媽斥責寶寶, 寶寶不僅不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對, 還會感到委屈, 自尊心受到傷害。
高價玩具、低價玩具、無價玩具
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 對玩具的興趣不取決於玩具價格的高低。 幾百元的玩具和一分錢不值的小木棍沒有什麼差別。 相比較而言, 寶寶更喜歡日常用具, 而不是漂亮的玩具。 一個小飯勺、一個小飯盆、一個小空瓶子、一隻小牙刷、一根小棍、一棵小草、一張小紙片、一個小紙杯、一個小瓶蓋……都能引起寶寶極大的興趣。
Advertisiment

接受寶寶的情緒
寶寶表現出負面情緒時, 父母首先要接受下來, 這一點非常重要。 接受下來了, 寶寶負面情緒中的正面意義就大起來了。 當你把寶寶抱到床上睡覺而寶寶掙扎著不上床, 或大喊大鬧時, 媽媽說:我知道你現在非常想玩遊戲, 但現在是睡覺時間, 必須睡覺, 明天我們再接著玩。 採取這種先接受、後否定的方式不但使寶寶的負面情緒得到舒緩, 還能夠讓寶寶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獲取正面的意義。
父母應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父母常常把寶寶看成不懂世事的小迷糊蛋, 所以很少向寶寶述說自己的感受,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父母不和寶寶交心。 因此, 寶寶也不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 長此下去, 父母與寶寶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難。 當寶寶的“無理要求”惹你生氣時, 你要明確告訴寶寶你此時此刻的心情:“媽媽現在心裡很難受, 你先自己玩一會, 媽媽需要安靜, 讓心情好起來。 ”或許寶寶不能理解媽媽的感受, 但並不影響你表達真實的感受, 至少讓寶寶知道你現在正生氣呢。
説明寶寶認識自己的感受
寶寶開心地笑時, 媽媽告訴寶寶:看著寶寶開心地笑, 媽媽也很開心, 看寶寶笑得多麼開心, 寶寶真是個招人喜愛的寶寶。 寶寶發脾氣時, 媽媽告訴寶寶, 看著寶寶耍
脾氣的樣子, 媽媽也不開心了, 發脾氣會傷害身體, 生氣的寶寶看起來不漂亮。感受是與生俱來的,但對感受的理解和認識不是天生的。父母對寶寶的感受及時準確地解讀,能夠説明寶寶認識到,自己的感受會對周圍人的情緒造成影響。
幫助寶寶放棄“要脅”
當寶寶用耍脾氣索要某些東西時,父母應該明確地告訴寶寶:通過耍脾氣得不到任何東西。當寶寶用哭鬧表示自己的要求時,父母應態度堅決地告訴寶寶:不要用哭鬧的方式提出你的要求面對寶寶的某些情緒,父母永遠是幫助第一、教育第二;理解第一、教導第二。從正面闡述你的意見和認識,不要打擊寶寶。不要對寶寶說,“你是個不聽話的寶寶”“你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你不改正,媽媽就不答應”。這樣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也會讓寶寶感到媽媽不再愛他了,動搖了媽媽愛他的信念,寶寶沒了安全感。這樣的結果會使寶寶的情感發展受到阻礙。
隨時回到“懷裡”
寶寶可以離開媽媽的視野,獨自玩耍一陣子了。但寶寶心裡一定明白:當他需要保護時,媽媽會隨時趕到他的身邊,他也隨時可以回到“懷裡”。讓寶寶知道你隨時會出現在他的視野裡,他隨時可以回到你的身邊,會增強寶寶的安全感,解除寶寶探索新事物的後顧之憂。
化解陌生感
寶寶遇到陌生人,或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可能會表現出害怕的神情。寶寶或藏在媽媽身後,或把頭埋到媽媽懷裡,或躲到媽媽腋下。這時,媽媽可不要這樣對人說:我們寶寶膽子小,見到陌生人就這樣,等等。媽媽要給寶寶充分的時間,讓寶寶逐漸熟悉周圍的環境,熟悉他從來沒有見過的陌生人,慢慢減弱寶寶的陌生感,平服寶寶害怕的心理。媽媽最恰當的做法是自然愉快地和“寶寶的陌生人”打招呼,媽媽和陌生人談笑風生,會讓寶寶很快放鬆緊張的神經。媽媽過去拉小朋友的手,友好地和小朋友打招呼,會更快地讓寶寶接受陌生的小朋友。如果媽媽用語言說:“寶寶過來,看看小弟弟多可愛,叫小弟弟,和小弟弟握握手,親親小弟弟。”那效果就差遠了,因為媽媽並沒有和小弟弟親熱,寶寶看到的還是“陌生”。
溝通不是自然就會的
爸爸媽媽能和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是做父母的巨大成功。許多父母認為,和寶寶的溝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學習;還有人認為,寶寶太小,說也不懂,長大再說。事實上,寶寶再小,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溝通可以消除隔閡、增進理解、聯絡情感,共用生活帶來的快樂。溝通需要學習,對有父道尊嚴思想的爸爸來說,更要學習平等溝通。
在遇到寶寶有以上所述的幾種不良情緒反應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文章提到的方法去應對。
(兼職編輯:郭清芬) 生氣的寶寶看起來不漂亮。感受是與生俱來的,但對感受的理解和認識不是天生的。父母對寶寶的感受及時準確地解讀,能夠説明寶寶認識到,自己的感受會對周圍人的情緒造成影響。
幫助寶寶放棄“要脅”
當寶寶用耍脾氣索要某些東西時,父母應該明確地告訴寶寶:通過耍脾氣得不到任何東西。當寶寶用哭鬧表示自己的要求時,父母應態度堅決地告訴寶寶:不要用哭鬧的方式提出你的要求面對寶寶的某些情緒,父母永遠是幫助第一、教育第二;理解第一、教導第二。從正面闡述你的意見和認識,不要打擊寶寶。不要對寶寶說,“你是個不聽話的寶寶”“你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你不改正,媽媽就不答應”。這樣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也會讓寶寶感到媽媽不再愛他了,動搖了媽媽愛他的信念,寶寶沒了安全感。這樣的結果會使寶寶的情感發展受到阻礙。
隨時回到“懷裡”
寶寶可以離開媽媽的視野,獨自玩耍一陣子了。但寶寶心裡一定明白:當他需要保護時,媽媽會隨時趕到他的身邊,他也隨時可以回到“懷裡”。讓寶寶知道你隨時會出現在他的視野裡,他隨時可以回到你的身邊,會增強寶寶的安全感,解除寶寶探索新事物的後顧之憂。
化解陌生感
寶寶遇到陌生人,或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可能會表現出害怕的神情。寶寶或藏在媽媽身後,或把頭埋到媽媽懷裡,或躲到媽媽腋下。這時,媽媽可不要這樣對人說:我們寶寶膽子小,見到陌生人就這樣,等等。媽媽要給寶寶充分的時間,讓寶寶逐漸熟悉周圍的環境,熟悉他從來沒有見過的陌生人,慢慢減弱寶寶的陌生感,平服寶寶害怕的心理。媽媽最恰當的做法是自然愉快地和“寶寶的陌生人”打招呼,媽媽和陌生人談笑風生,會讓寶寶很快放鬆緊張的神經。媽媽過去拉小朋友的手,友好地和小朋友打招呼,會更快地讓寶寶接受陌生的小朋友。如果媽媽用語言說:“寶寶過來,看看小弟弟多可愛,叫小弟弟,和小弟弟握握手,親親小弟弟。”那效果就差遠了,因為媽媽並沒有和小弟弟親熱,寶寶看到的還是“陌生”。
溝通不是自然就會的
爸爸媽媽能和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是做父母的巨大成功。許多父母認為,和寶寶的溝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學習;還有人認為,寶寶太小,說也不懂,長大再說。事實上,寶寶再小,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溝通可以消除隔閡、增進理解、聯絡情感,共用生活帶來的快樂。溝通需要學習,對有父道尊嚴思想的爸爸來說,更要學習平等溝通。
在遇到寶寶有以上所述的幾種不良情緒反應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文章提到的方法去應對。
(兼職編輯:郭清芬)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