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人們有意識地進行某種活動的本領。 而人們的大部分認識活動往往是基於觀察, 也依賴於觀察活動。 如何提高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變得至關重要。
培養察能力的方法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要講求方法, 並納入整體教學計畫和教學設計中。 在方法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明確意義, 激發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中, 通過實例說明培養觀察能力的意義, 是學生自覺地投入觀察訓練的前提。 學生明確了行為意義, 就會避免盲從和被動, 增強觀察能力的培養效果。 如:在銀鏡反應的實驗中,
Advertisiment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 還要注意激發觀察的興趣, 提高學生在觀察能力訓練過程中的積極性, 能動性和持久性。 比如進行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實驗時, 一般選用濕的紅布條, 但要選擇顏色鮮豔的花瓣更易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 又如:觀察硫酸銅晶體的幾何形狀, 若能將該晶體的形狀用投影儀映在螢幕上, 經放大幾百倍之後, 學生觀察興趣就更濃厚。
採取一定的手段和技術處理方法, 使被觀察的事物和現象鮮明、清晰、突出、強化、是增強觀察興趣的有效途徑。 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教學目標不斷改進實驗的設計和操作方法。
Advertisiment
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高觀察興趣的過程中, 要重視對學生的鼓勵, 對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肯定;在觀察不成功時, 要鼓勵學生增強信心, 進行引導, 不可挫傷培養觀察能力的信心和積極性。
2、重視演示, 準確示範
演示實驗本身除了服務於知識講授和技能培養的目的之外, 還是一種示範性的行為。 正確的演示實驗操作, 才能得到準確的實驗結果, 這樣的演示實驗也才具有正面的觀察價值, 並有利於觀察能力的培養。 通過演示實驗明確觀察什麼?怎樣觀察?如果教師做實驗時幾乎是一言不發, 只管操作;或者是對待實驗漫不經心, 自己都不多看一眼。 那麼,
Advertisiment
3、具體指導, 確定模式
在觀察能力的培養過程中, 必然要有教師的具體指導。 其中除了課堂教學時, 隨時提示觀察物件、觀察內容和注意事項之外, 還應使學生建立通常進行觀察時的一般行為模式。 譬如:在對某實驗進行觀察時, 就有如下各模組間的程式體系。
在實驗之前瞭解的實驗意圖, 可決定觀察的意圖、重點、並確定相應的觀察計畫。 按實驗的意圖, 可分為:概念和原理建立的實驗;性質實驗;制法實驗;鑒定、鑒別實驗;分離、純化實驗;操作技能實驗和實驗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