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爭強好勝, 往往只是貪圖勝利或者成功的“心理優勢”, 或者是出於對失敗和落後的恐懼, 而並非想要取得某方面的進步。
米米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 幼稚園舉辦活動, 米米總是表現得積極主動, 但據老師反映, 米米爭強好勝, 什麼都要爭第一, 只要不是第一就不高興。
媽媽也發現米米有這個毛病, 做遊戲她一定要贏, 如果輸了就會耍脾氣。 在家裡, 大家都讓著她, 可是在外面, 就沒人讓著她了。 米米經常因為和小朋友做遊戲輸了, 又哭又鬧, 搞得小朋友都不愛和她玩。 米米常說“我就要第一”, 爸爸媽媽教育她不能這樣,
Advertisiment
經常聽到家長說:“好勝不是壞事, 這是進取心強的表現。 ”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好勝心和進取心是不同的, 就像“爭強”和“要強”不一樣, 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失敗和落後是分辨爭強好勝和進取要強的關鍵。
如果失敗或落後時, 氣急敗壞, 或是興趣盡失, 甚至是表現出對“勝者”的妒忌, 那這就是“爭強好勝”, 要麼是貪圖勝利或者成功的“心理優勢”, 要麼是出於對失敗和落後的恐懼, 而並非想在某方面得到進步。 “貪勝”和“懼敗”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 背後常隱藏著嫉妒、恐懼和不安, 不是真正的進取。
孩子緣何如此爭強好勝?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中心,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嚴厲的家教環境下, 或者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感, 這種不安會讓孩子過於渴望成功, 因為成功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還有很多父母本身就非常貪勝懼敗, 不重視過程和基礎, 在教育孩子時, 忽視滋養和薰陶, 只關注最後的結果。 這樣的價值觀和教養方式, 自然會造就孩子的爭強好勝。
Advertisiment
此外, 過分讚賞的家長也會造就爭強好勝的孩子。 “你真好”“你真棒”說得太多, 會讓孩子對誇獎產生很強的依賴, 當孩子把贏得讚賞當成行為的主要動力, 一旦鼓勵和讚揚停止, 行為也就停止, 甚至做什麼都看能不能得到讚揚, 而不是內心想不想做、喜不喜歡做。 這會嚴重影響孩子內在動機和內在價值觀的形成, 孩子也很難產生真正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如何改變孩子的爭強好勝心?首先, 家長要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不要只在孩子“很乖”“很棒”“很優秀”“很成功”時才接納孩子, 要讓孩子有情感上的歸屬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 要引導孩子重視和享受通過努力取得進步的過程, 並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內在評價機制,
Advertisiment
第三, 鼓勵孩子嘗試, 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勝負。 孩子成功了, 不要給予特別讚揚, 而是引導孩子感受過程中的愉悅。 比如, 孩子幫我們打掃房間, 我們可以告訴他:“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 在你的幫助下媽媽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任務。 ”還可以問問孩子:“幫助別人的感覺好嗎?你喜歡幫助別人嗎?”孩子專心學習某樣事情, 過後我們可以提醒他:“學習的過程讓你感覺快樂嗎?如果遇到困難, 你還願意繼續嘗試嗎?”
總之, 希望在家長的細心引導下,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寶貴的自尊心、進取心, 而不是貪圖勝利, 懼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