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一出生, 便需要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 身體健康, 思維敏捷, 情緒穩定快樂, 個性活潑開朗, 學習有信心, 做事有勇氣, 能與人和睦相處, 容易接受和適應群體活動, 潛能可得到最大的發揮。
不過, 想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 倒不是要父母整天抱著嬌嫩的嬰兒, 看著活潑的幼兒, 處處保護, 時時提防, 真要這樣做, 孩子反而會變得依賴、膽小;也不是讓孩子過分獨立, 要怎樣便怎樣, 這樣做孩子會變得任性、放縱而不受控制, 難以與他人相處, 甚至具有極強的侵略性或破壞性。 要孩子得到真正的安全感,
Advertisiment
具體做法如下:
設置安全的環境
安全的起居和活動環境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基本條件:
孩子住所的光線要柔和, 避免刺激孩子的眼睛;
孩子蹣跚學步時, 應儘量在平坦的路面上進行, 以防孩子跌倒, 產生恐懼心理;
給孩子預備一把適合他自己身材的小椅子, 讓他坐下來時雙腳可以落地;假如沒有合適的椅子, 寧可讓孩子坐在乾淨的地上, 也不要將他放在高椅或高桌上;
孩子不喜歡顏色灰暗、形狀醜陋、難於操作和容易損壞的玩具。 因此, 為孩子選擇安全、堅固、顏色柔和、形狀可愛、易於操作的玩具, 也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Advertisiment
提供自我的空間
孩子自幼便需要"自我中心"的安全感。 給孩子一個固定的角落, 即使家裡並不寬敞, 這個角落也是他們的"安全小天地"。 一本屬於他的圖書, 一個屬於他的洋娃娃, 甚至一張屬於他的廢紙, 他都會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 感到自我的安全。
給予溫柔的聲音
害怕響亮的聲音是幼童與生俱來的天性, 嬰兒聽到巨響, 會四肢伸張, 有驚怕的表現。 根據多方面的實驗, 器物的噪音、巨大的聲響, 都會令孩子感到懼怕。
因此, 用溫柔的聲音、溫柔的言語同孩子講話, 給孩子播放柔和優美的音樂, 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
安排熟悉的機會
幼兒進入一個陌生環境以前, 找機會先讓他熟悉一下。 比如入園以前, 家長應先帶孩子參觀幼稚園,
Advertisiment
對於提早入學的孩子, 如果心理適應能力實在跟不上, 家長可以考慮讓孩子重讀。 有些家長擔心"留級"會讓孩子心理不安,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重讀的孩子, 有熟悉和重複的機會, 更容易獲得安全感。
使用明白的語言
不明白的語言, 會使孩子無所適從, 從而產生對環境適應的障礙。 愈是幼小的孩子, 愈需要使用"明白的語言"跟他們溝通, 以幫助其建立安全感。
有一位母親, 把3歲的孩子送到一個隻說英語的幼兒遊戲小組去學英語。 這個孩子突然被放進一個不明白的語言環境中, 不但失去安全感, 而且失去學習的興趣, 最後還因為緊張染上了遺尿的習慣。
Advertisiment
重視睡前的陪伴
嬰兒入睡前, 母親若能哼一首溫柔的歌曲, 輕輕地道聲"晚安", 他們雖然不一定明白母親說什麼, 但已領略到母親的愛, 便會安靜而甜蜜地帶著安全感入睡。 幼兒入睡前, 父母親應盡可能陪伴在旁, 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說聲“寶寶, 晚安!”“寶寶, 睡覺了, 明天我們一起吃早餐。 ”這些愛與關懷的言語, 會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愛。 這種時刻, 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 也不是保姆或任何其他人可以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