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怎麼到了幼稚園就能把自個兒照顧好?
在家不就是個隨心所欲、任性驕橫的小霸王嗎, 怎麼出門就變成了人見人愛的乖寶寶呢?
小小的人便能這樣嫺熟地運用“兩面手法”, 是正常還是反常?
從一些孩子的身上, 我們時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對外人禮貌謙讓, 在家中卻任性驕橫;在外面表現得乖巧順從, 在家中卻隨心所欲;在外面溫順膽怯, 柔弱得讓人可憐, 在家中卻說一不二, 霸道得惹人惱火;在外面能以自己的行為贏得老師、夥伴的誇讚, 在家中你卻感覺自己很難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Advertisiment
究竟是寶寶的天性如此, 還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最近, 笑笑的媽媽就一直被這個問題折磨著。
笑笑媽:女兒是個“兩面派”女兒笑笑5歲了, 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在幼稚園裡, 她乖巧聽話, 做事動作快, 還能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 經常被老師表揚, 得到令其驕傲的小紅花。 但是在家裡, 尤其是在我面前, 笑笑反倒像一個任性不講理的孩子, 自己會的事情不主動做不說, 還經常使個小脾氣, 要不就撒嬌耍賴, 不答應就不依不饒, 這樣一來讓我既哄不得又打不得, 真是無可奈何。 為什麼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就不能像在幼稚園那樣呢?
笑笑:在家才是我的本來面目你們可不能只聽我媽媽的一面之詞,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怎樣看待發生在笑笑這樣的孩子身上的“兩面派”表現呢?先打一個比喻:出生前, 胎兒的內環境是子宮, 溫暖、安全, 供給充足。 出生後, 幼兒的內環境就是家庭了, 熟悉、自在, 一切得以滿足。 一個人在內環境中生活是不需要掩飾什麼的, 這也就是笑笑為什麼在家的表現不如在外面“出色”。
那麼, 幼稚園對笑笑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提要求、有規矩, 還意味著強制、壓抑和被評價, 孩子們的行為總是要被貼上對或不對的標籤。 於是, 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就按照其理解的好孩子標準去做, 目的是獲得表揚, 為此他們能相對忍受一些束縛;而回到家中就不需要再戴著“面具”生活, 不用再“裝模作樣”了, 本性的小尾巴自然也就露了出來。
Advertisiment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退行, 通俗地說就是幼兒放棄已經學會的行為, 回到更早一個年齡階段, 表現得更幼稚無助, 就像很小的孩子一樣。 不妨把笑笑們在家中的表現當作是一種可以理解的退行, 是孩子在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整(心理上回歸自然狀態)。 在家養精蓄銳, 是為了在外面更好地拼搏, 其實我們成年人也是“內外有別”的, 只是沒有被另一雙眼睛監督著而已, 或者說我們已經習慣和接受自己的行為了。
如何正確面對“兩面派”寶寶?容許走走停停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知道自己出現什麼行為是受鼓勵、受歡迎的, 但是也需要給他們一個相對寬泛的空間, 允許他們在心理發展的路上“走走停停”, 特殊情況下還要允許其後退幾步, 讓孩子在家裡得到應有的放鬆, 讓孩子的率真性情得以流露。
拒絕溺愛寶寶
無原則的溺愛是造就“兩面派”的罪魁禍首。 可別小看了寶寶的觀察力, 他們天生會看人下菜碟。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受到相應規章制度的制約, 寶寶不敢為所欲為。 在家裡就不同了, 特別是隔代撫養的孩子, 很容易因為父母和祖父母之間存在教育分歧, 養成驕橫、自私的性格。
強化和忽視並行
關注和強化孩子們的良好行為, 忽略或者說不針對其不好的行為進行反應。 也就是說媽媽們看到寶寶的好行為,要當即大加讚賞,包括給予適當的物質鼓勵,讓孩子體驗到好行為帶來好心情,幫助其鞏固適應行為。反之,對於不希望其發生的行為採取“視而不見”的做法,不予理睬,以促成其消退。
使用一套行為標準
注意加強與幼稚園老師的及時溝通,在家也要按照學校的標準規範孩子,使孩子感覺幼稚園或學校和家裡雖然有差別,但還是一回事。正確的在家裡學校裡都正確,錯誤的在兩處都錯誤,標準是一套而不是兩套。
學會賞識你的孩子
在家中,怎樣讓孩子出現好行為呢?最好是以協作、求助或者遊戲等非正式的方法引導孩子出現好行為,這一點不同於在幼稚園,那裡是要求孩子怎樣做,而在家是表現好同樣也是快樂的。讓孩子在快樂情感中不自覺地表現好,而不至於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厭倦感。
溫馨提示
孩子的“兩面派”是家長造成的。在父母眼裡,孩子似乎總是沒長大,總是個小小孩。比如,在孩子早就不需要別人幫他們系鞋帶的時候,家長還會給他們系;在孩子早就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家長還會給他們餵飯。這會使得孩子氣和依賴性一直存在。所以,一到外面,孩子就會展現出自己學到的所有技能與規矩,但在家裡,孩子會覺得自己還是爸媽的乖寶寶,反正爸爸媽媽會照顧自己,所以可以盡情當一個小寶寶。
也就是說媽媽們看到寶寶的好行為,要當即大加讚賞,包括給予適當的物質鼓勵,讓孩子體驗到好行為帶來好心情,幫助其鞏固適應行為。反之,對於不希望其發生的行為採取“視而不見”的做法,不予理睬,以促成其消退。使用一套行為標準
注意加強與幼稚園老師的及時溝通,在家也要按照學校的標準規範孩子,使孩子感覺幼稚園或學校和家裡雖然有差別,但還是一回事。正確的在家裡學校裡都正確,錯誤的在兩處都錯誤,標準是一套而不是兩套。
學會賞識你的孩子
在家中,怎樣讓孩子出現好行為呢?最好是以協作、求助或者遊戲等非正式的方法引導孩子出現好行為,這一點不同於在幼稚園,那裡是要求孩子怎樣做,而在家是表現好同樣也是快樂的。讓孩子在快樂情感中不自覺地表現好,而不至於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厭倦感。
溫馨提示
孩子的“兩面派”是家長造成的。在父母眼裡,孩子似乎總是沒長大,總是個小小孩。比如,在孩子早就不需要別人幫他們系鞋帶的時候,家長還會給他們系;在孩子早就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家長還會給他們餵飯。這會使得孩子氣和依賴性一直存在。所以,一到外面,孩子就會展現出自己學到的所有技能與規矩,但在家裡,孩子會覺得自己還是爸媽的乖寶寶,反正爸爸媽媽會照顧自己,所以可以盡情當一個小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