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治療寶寶脫肛,預防寶寶脫肛的方法

老百姓常說的“掉疊肚”, 醫學上稱為“脫肛”, 又稱肛門直腸脫垂, 是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之外。

高發年齡:1~3歲嬰幼兒

爸媽小貼士:

寶寶5歲以後, 隨著骨盆的發育, 骶尾骨彎曲形成, 支援直腸的肌肉組織也逐漸發育, 多數患兒就可以自然痊癒了。

1寶寶發育待完善正常成年人的骶尾骨有一定的彎曲度, 直腸從骶部轉彎進入肛門管時, 就形成了一個近90度的轉彎, 叫做直腸尾骨彎曲。 這種彎曲能夠減輕糞便和直腸壓力對肛門括約肌的負荷, 有利於直腸的固定。 幼兒身體未發育完全, 骶尾骨彎尚未形成,

Advertisiment
直腸處於比較垂直的位置, 而且周圍的肌肉組織沒有發育完成, 直腸沒有骶尾骨的有力支持, 因此很容易向下滑動。

2直腸“後盾”不強大由於寶寶還小, 肛門括約肌還比較鬆弛, 如果再有營養不良和支援直腸的肌肉組織軟弱等狀況, 坐骨直腸窩內的脂肪則容易被吸收掉, 失去支持和固定直腸的作用, 因此, 括約肌收縮的力量也會更弱, 直腸更容易“掉”下來。

3腹腔壓力比較大, 如果寶寶有習慣性便秘、腹瀉、嘔吐、百日咳、包莖及膀胱結石等, 大便時因用力而增加了腹腔內壓力, 有時也能使肛門直腸脫垂。 因此, 便秘、感染性腹瀉、膀胱結石、長期咳嗽等疾患, 也常常是寶寶脫肛的誘因。

兩類脫肛巧區分

(1)不完全性脫肛:僅有黏膜脫出,

Advertisiment
可見脫垂黏膜表面有縱行溝紋。

(2)完全性脫肛:腸管各層完全脫出, 肛門外可見層層折疊的環形皺襞, 呈橢圓形。

醫生巧斷脫肛

(1)根據病史、基礎疾病和臨床表現, 考慮脫肛診斷。

(2)直腸指檢。 臨床上, 直腸指檢時, 常常可以發現肛門括約肌鬆弛的現象。 要讓寶寶于下蹲位用力排便之後再做此項檢查。 脫肛時黏膜呈縱行溝紋(不完全性脫肛)或環形皺襞(完全性脫肛)。

(3)直腸息肉由肛門脫出時, 為小圓形帶蒂腫瘤, 可以鑒別。

初期:寶寶脫肛初期, 在排便後, 腸管從肛門內脫出, 隨後會自動縮回。 每次發作, 便後都需要用人工托回, 常有少量黏液從肛門流出, 患兒肛門處有明顯的不適感。

反復:特別是體弱寶寶, 每當腹內壓增加時, 都表現出哭鬧、咳嗽,

Advertisiment
用力時就會脫肛。 患兒的肛門括約肌鬆弛, 只要讓寶寶蹲下來就會看到脫肛, 所以寶寶十分怕解大便, 常伴有身體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和消瘦。

延誤:如果脫出的肛門直腸黏膜不能及時回納, 局部就會發生血液迴圈障礙, 出現充血、水腫、潰瘍和出血, 使脫出的直腸黏膜難以復位, 甚至發生壞死。

在醫生的指導下, 家長可以選用以下方法治療寶寶脫肛:

1保守法由於不少寶寶脫肛都能自愈, 所以在治療方面首先應採取保守療法。 當寶寶的直腸脫出後, 爸媽應及時使其復位, 以免脫垂部位充血、水腫, 給復位帶來困難。 可以讓寶寶趴在家長的膝上, 家長的手指塗上石蠟油或麻油, 然後緩慢地將脫出的直腸納入肛門內,

Advertisiment
然後清潔肛周皮膚。 為使寶寶不再自行脫肛, 可以做一個紗布墊, 用吊帶系在腰上, 以便兜住肛門口。

2服藥法中醫認為脫肛是因為中氣不足、氣虛下陷造成, 一般用補中益氣法, 如用炙黃芪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黨參10克、陳皮3克、炙甘草3克, 煎湯服用。

3熏洗法取補骨脂15克、烏梅10克、五倍子5克, 加水1500毫升, 煮沸後趁熱熏洗肛門, 待溫後坐浴, 每次20分鐘, 每日2次。

4坐浴法取五倍子、地榆和黃連各15克(五倍子能收斂消炎, 地榆可涼血解毒, 黃連善清熱祛濕), 水煎外洗, 趁熱坐浴20分鐘, 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肛門部位。

5敷臍法取枳殼10克、升麻5克、五倍子5克、烏梅5克, 共研成細粉, 用醋調成糊狀, 敷於臍部, 外蓋紗布, 用膠布固定, 每1—2日敷1次。

6塗藥法取烏梅10克、冰片0.2克。

Advertisiment
將烏梅用小火焙乾成炭狀, 研成細粉, 與冰片混合, 用香油調成糊狀, 取少量塗于肛周, 每次大便後塗藥1次。

7推拿法讓患兒仰臥床上, 家長用右手掌根部按順時針方向揉丹田穴(臍下3指)300次。 揉時掌中塗些滑石粉, 掌根不要在皮膚上滑動, 以免損傷寶寶稚嫩的皮膚。 另外, 寶寶俯臥床上, 家長用右手食指羅紋面揉長強穴(尾骨尖與肛門間的間隔處), 順時針方向按摩200次。 7~10天為一療程。

如何預防寶寶脫肛復發

1治標要治本

寶寶脫肛, 家長首先應該尋找原因。 如果脫肛繼發於腹瀉、便秘、膀胱結石等之後, 可以採取通便、止瀉、止咳或排石等處理方法, 以減輕腹內壓。 這些疾病治癒後, 脫肛則可以自愈。

2改善寶寶生活習慣

防治寶寶脫肛, 需要全面改善寶寶的生活習慣,平衡營養,增強體質,培養定時大便的好習慣等。

3避免脫肛寶寶蹲便

脫肛患兒關鍵在於避免蹲著大便,大便時儘量不要讓髖關節屈曲。如果是小嬰兒,可以採取讓寶寶伸直大腿的姿勢來把屎把尿;大寶寶可以坐在小盆或兒童馬桶上解大便;也可以採取側臥或仰臥位排便。習慣性脫肛的患兒也可以用“尿不濕”,其好處就是可以幫助對抗腹內壓。這些方法都可以避免寶寶肛門直腸脫出,如此堅持保護得好,一般數月即可痊癒。

4寶寶肌肉要“充電”

寶寶脫肛的發生與腹肌和肛周肌肉鬆弛有關,故應注意加強寶寶這兩部分肌肉的鍛煉,增強其收縮力。請參考以下訓練方法:

(1)“仰臥起坐”。讓寶寶平臥床上,家長用一隻手按在寶寶伸直的雙腿膝蓋處,讓寶寶用力坐起來。家長的另一隻手可以放在寶寶的後背,適當幫助寶寶用力。連續練習3~8次,每天做2~3遍。

(2)“爬行”練習。讓寶寶俯臥床上,全身伸直,手臂伸出,臀部、大腿和小腿用力夾緊,讓腹部和臀部肌肉收縮,腳背和膝蓋用力前曲,讓臀部向上拱起,然後上身向前伸展,如此蠕動向前,一起一伏,以提高寶寶腹肌和肛周肌肉的收縮力量,達到治療脫肛的目的。

(3)縮肛練習。較大寶寶如還有脫肛現象,則可以直接讓其做縮肛練習,即“憋”大便的肛門肌肉收縮動作。

需要全面改善寶寶的生活習慣,平衡營養,增強體質,培養定時大便的好習慣等。

3避免脫肛寶寶蹲便

脫肛患兒關鍵在於避免蹲著大便,大便時儘量不要讓髖關節屈曲。如果是小嬰兒,可以採取讓寶寶伸直大腿的姿勢來把屎把尿;大寶寶可以坐在小盆或兒童馬桶上解大便;也可以採取側臥或仰臥位排便。習慣性脫肛的患兒也可以用“尿不濕”,其好處就是可以幫助對抗腹內壓。這些方法都可以避免寶寶肛門直腸脫出,如此堅持保護得好,一般數月即可痊癒。

4寶寶肌肉要“充電”

寶寶脫肛的發生與腹肌和肛周肌肉鬆弛有關,故應注意加強寶寶這兩部分肌肉的鍛煉,增強其收縮力。請參考以下訓練方法:

(1)“仰臥起坐”。讓寶寶平臥床上,家長用一隻手按在寶寶伸直的雙腿膝蓋處,讓寶寶用力坐起來。家長的另一隻手可以放在寶寶的後背,適當幫助寶寶用力。連續練習3~8次,每天做2~3遍。

(2)“爬行”練習。讓寶寶俯臥床上,全身伸直,手臂伸出,臀部、大腿和小腿用力夾緊,讓腹部和臀部肌肉收縮,腳背和膝蓋用力前曲,讓臀部向上拱起,然後上身向前伸展,如此蠕動向前,一起一伏,以提高寶寶腹肌和肛周肌肉的收縮力量,達到治療脫肛的目的。

(3)縮肛練習。較大寶寶如還有脫肛現象,則可以直接讓其做縮肛練習,即“憋”大便的肛門肌肉收縮動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