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學恐懼症”

“入學恐懼症”恐怕是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種進了一些孩子的心裡, 我們可以從他們磨磨蹭蹭或尋找各種藉口以拖延去學校時看出來。 有些孩子則乾脆表達出來:或大哭大鬧, 或喊叫著“我不要上學l”還有一些孩子卻真的不能去學校了, 因為這時他們不是感冒發燒出虛汗, 就是頭疼噁心肚子痛, 甚至嘔吐起來。 這當然不是裝出來的, 而確實是生了病。 這就是“過分憂慮失調症”, 對即將上學的六七歲的孩子而言, 則是“入學恐懼症”。 孩子從小依賴父母, 一旦離開, 哪怕這僅僅是暫時離開或者變換了一下環境,

Advertisiment
也會令他們感到緊張不安, 因為他們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 以往都是父母告訴他們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現在卻完全要依靠自己, 而他們自己卻不知道能做什麼, 從何處著手。

這種恐懼心理常常是由做父母的造成的。

在孩子幼小時, 父母會把家庭以外的環境描述得過於可怕, “大灰狼”、“狐狸精”在他們尚不知是什麼東西時, 就已作為兇惡的恐怖形象埋進了孩子幼小的心靈裡, 當孩子淘氣不聽話時, 父母總能“鎮住”孩子, 讓他們老實下來。 另一方面, 大人又過分強調父母懷抱的溫暖, 告知以爸爸媽媽是。 多麼多麼”愛自己的孩子, 而孩子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不管怎樣, 他們的要求最容易在父母那裡獲得滿足。

Advertisiment
當他們因為什麼過失惹惱了父母, 至多是受些責駡, 再厲害也不過是屁股上挨兩下“象徵”式的巴掌, 過後, 父母還總是以某種獎勵的方式給他們進行“補償”。 而外面的世界便沒那麼多。 便宜事”了, 他們在那裡碰到更多的是失望, 這在他們上幼稚園時就已多少有了體會。

幼稚園的環境比起家裡, 在有些孩子看來簡直就像是“地獄”。 這裡不僅需要適應緊張嚴肅的“學前氣氛”, 還要與各路來的“學前孩子”進行競爭。 大家都必須遵守紀律, 要互相比賽, 做得好的孩子才會受到表揚, 而這在家裡並不存在。 在家裡一切都圍繞著孩子轉, 沒有誰和他們比賽競爭, 對於父母的批評, 孩子們有時也不一定放在心上, 而在幼稚園裡,

Advertisiment
老師的批評則顯然不一樣了, 何況批評過後沒有誰會給予“補償”。 家庭給予孩子的印象是溫暖的、熟悉的, 與之相反, 幼稚園的環境卻屬於陌生的“冷酷”。 孩子對幼稚園以外的世界則充滿了無法預知的恐懼:一切又需要從頭開始了。 對於沒有幼稚園經歷的孩子, 這種恐懼感似乎更為嚴重。

家長們好像也深知孩子的入學恐懼心理。 於是,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學校的門口簇擁著眾多等候孩子放學的家長。 他們焦慮不安地徘徊, 互相詢問, 一副“末日來臨”的樣子。 一些做父母的把脖子伸進校門, 左右窺探, 深怕這學校的什麼地方“埋著地雷, 藏著陷阱”。

孩子入校的第一天, 就給做父母的心頭平添了許多難以名狀的憂慮。 也許,

Advertisiment
他們是想借助自己的所謂“大人的力量”, 緩和一下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感。 殊不知, 這樣做的結果是, 不但不能減輕孩子的心埋負擔, 反而使孩子認定了, 學校是一個充滿危險的所在, 否則大人們為什麼早在一年以前就開始了他們喋喋不休地“叮囑”呢。

儘管恐懼尚存, 然而也有不少安慰, 例如, 父母手牽手地每日接送, 就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他們認為, 只要大人天天接送就不會發生什麼問題, 這也正是父母的想法, 通過具體實施就傳達到了孩子的潛意識裡。 所以, 哪天父母若是因為有事未能接送孩子, 或是父母想讓孩子擺脫這種依賴感, 就會使孩子的心頭增添一份恐懼感。

父母們沒有發現, 他們對孩子從小的過分疼愛,

Advertisiment
已使孩子失去了將來的依靠。 因為任何人的成功, 都不是依賴他人而獲得的。 相反, 那些從小獨立性強的孩子則有更多自信、自覺和自製能力。 上學的頭一天, “噢, 那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天!”他們回憶時會這麼說。 那麼我們的父母在孩子上學之前, 不妨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考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知道:

●孩子上學是不容回避之事,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遷就孩子, 除非子生病。

●你可以把孩子領進校門, 但必須讓他自己走進教室。

●對孩子無故提出的“請假”要求, 決不讓步。

●當孩子尋找理由時, 你可以告訴他, “我知道這些理由, 有些有道理, 有些可不一定, 但只有到學校以後才能解決”。

●消除孩子“入學恐懼症”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和其他孩子一起走進學校。

●如果家住得離學校近,最好讓孩子自己上學、放學。

●如果家住得離學校近,最好讓孩子自己上學、放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