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測試新生兒聽力?

寶寶剛出生時, 聽覺不大靈敏, 對小的、弱的聲音無反應, 但對強大的聲音會有眨眼、震顫、驚跳等反應。 寶寶出生2周後, 在清醒時能集中精力, 把頭或眼睛轉向有聲音的方向尋找聲音。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寶寶聽力可能有問題, 可以先做個小試驗。 具體做法是:在寶寶身後擊掌, 看他有沒有驚嚇反射。 正常情況下, 寶寶也許會本能地隔絕某些聲音, 如果沒有反應, 也許重新測試一遍就出現反應了。 如果仍然沒有反應, 而且平時話語安撫他或對音樂也無回應時, 應立刻到醫院進行檢查。

對於某些寶寶來講,

Advertisiment
以下原因使聽力出現障礙的幾率較大:家族病史曾出現過不明原因的或遺傳性的耳聾;耳朵有明顯缺陷以及有智障、眼盲或腦性麻痹;出生體重在2500千克以下;在分娩時或一出生就患有嚴重併發症;在母體中曾接觸毒☆禁☆品或是會影響聽力的藥物感染。

如果寶寶對聲音無反應或過於安靜, 就可能是聽力有問題, 需到專科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若確定有聽力障礙, 儘早佩帶助聽器進行訓練, 以免影響語言的發育。

Q:寶寶的聽力障礙怎麼預防?

A:目前對新生兒先天性耳聾的因素尚未完全認識, 但發現與以下高危因素關係較密切:耳聾家族史, 宮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風疹、弓形蟲、梅毒等), 顱面部畸形, 早產或極低體重兒(體重小於1500克),

Advertisiment
多胎, 母親濫用藥物和酒精, 母親糖尿病, 染色體異常, 以及一些與感覺神經性或傳導性耳聾有關的綜合征等。

有些新生兒在出生時並無聽力喪失, 但可由於各種後天因素而導致聽力障礙, 如腦膜炎, 使用耳毒性藥物, 嚴重黃疸, 嚴重窒息, 以及其他嚴重疾病而長時間住新生兒監護病房, 均為聽力障礙的高危因素。

由此可見, 孕婦加強個人衛生保健意識, 使胎兒避免不良接觸, 加強妊娠期和圍產期保健, 做好胎兒和新生兒疾病防治, 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聽力障礙的發生, 但由於病因複雜, 完全預防該病的發生尚不可能。 因此, 加強新生兒聽力篩查, 及時發現聽力障礙並早期醫療干預, 是小兒聾啞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Advertisiment

Q:聽力篩查上寫著未通過是不是就是代表聽力障礙?

A:一旦自己的寶寶不能通過聽力篩查, 父母往往會產生焦慮和不安, 因此, 需要對聽力篩查結果有個正確的認識。

一般來說, 不能通過聽力篩查僅僅表示聽力學意義上可能存在異常, 可能存在耳蝸的異常, 也可能由於耳道狹小或堵塞影響了聲音的傳導(如在新生兒早期, 羊水或異物可能堵塞耳道), 還可能是環境噪音過大或寶寶配合不佳(活動或哭吵)所致。 另外, 檢查人員缺乏經驗有時也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 因此, 聽力篩查只是篩查, 並不是詳細的聽力學評估, 篩查報告單上一般也不會寫上正常或異常, 而是表達為“陰性”或“陽性”, “通過”或“未通過”等。 如果首次篩查不能通過,

Advertisiment
父母不必過分擔心, 但必須進一步複查。 若經過2-3次複查仍無法通過, 則應採用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檢查, 爭取在生後3個月內作出明確診斷。

如果耳聲發射法聽力篩查“通過”, 能說明在寶寶的外耳道記錄到正常耳聲反應, 表明外周聽覺器官功能正常。 在有些情況下外周聽覺器官正常, 但存在蝸後神經通路異常, 則無法被耳聲發射法檢查發現。 此外, 在寶寶發育過程中, 聽力也可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受損, 即使通過了聽力篩查, 也應該加強衛生保健, 防止後天性聽力障礙的發生。

Q:寶寶被確診為聽力障礙怎麼辦?

A:一旦確診聽力障礙, 緊接的問題是如何矯正或干預。 國內外專家研究發現, 對早期確診聽力障礙的患兒進行聽力矯正干預,

Advertisiment
如配帶助聽器, 或是做人工耳蝸手術等針對性治療, 並配合聽功能訓練、語音治療以及語言訓練等, 能使患兒逐漸認識聲音, 避免聾啞殘疾的產生。 開始干預的時間最好在出生6個月甚至更早, 具體步驟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完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