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照顧早產兒

早產兒由於器官發育不成熟、在宮內易被感染, 其死亡率約為12.7%~20.8%。 目前, 早產是新生兒發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那麼, 我們該如何來呵護“早到的天使”呢?

早產兒由於全身各個器官都未發育成熟(胎齡越短, 越不成熟), 難以適應子宮內外環境的驟然變化, 易發生各種疾病, 甚至死亡。 早產兒從母體得到的營養儲備不足, 皮膚屏障功能差, 體內免疫功能更差, 生活能力低下。 而大腦發育不全則是早產兒體弱多病的原因所在, 比如, 體溫調節中樞能力差, 皮下脂肪少, 早產兒很容易散失體溫而發生硬腫症, 而穿蓋多了,

Advertisiment
又因汗腺發育不好, 出汗不暢而發熱, 體溫不穩定就影響生長和活動。 又比如早產兒呼吸中樞不健全, 常見呼吸不規則或暫停, 平時哭聲弱, 體內供氧不足, 特別在餵奶後、大便後常見到口鼻周圍明顯發青, 如有一些黏液或奶液滯留在氣管內, 他不能咳出, 易導致窒息和肺炎。 早產兒的吸吮和吞咽反射差, 易引起嗆奶、吐奶, 也容易導致肺炎發生。 還有早產兒的肝功能低下, 黃疸時間比足月兒持續時間長, 生理體重下降後回升的時間也比足月兒長。 抗病能力差, 任何細菌病毒對早產兒都是危險因素。 但早產兒到一歲時大多數都能趕上足月兒, 所以, 早產的寶寶在一歲之內必須加強營養, 積極防病, 父母要細心耐心地護理,
Advertisiment
為寶寶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監護室。

早產兒住院期間依賴醫護人員及特殊的醫療器材照顧, 但出院後的一切養護責任必須由父母承擔, 因此建議父母應具備以下物品:

1.預備必須的裝備:如氧氣袋(瓶)、抽痰管、餵食管及餵食空針等。

2.熟練胸背部的拍痰:這對肺、氣管發育不佳的早產兒是有利的。

3.餵食量:剛出院回到家的寶寶, 頭兩三天內, 其每餐的餵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 待適應家裡的環境後再逐漸加量, 因為環境的變遷對嬰兒的影響是蠻大的, 尤其是胃腸的功能。

4.餵食方式:一般采用餐多量少及間斷式的餵食方式。 每喝奶一分鐘, 便將奶瓶抽出口腔, 讓寶寶能平順呼吸約十分鐘, 然後再繼續餵食,

Advertisiment
如此間斷式的餵食, 可減少吐奶發生或呼吸上的壓迫。

5.餵食特殊配方的奶粉(如早產兒奶粉):可以促進消化及增加營養吸收, 對早產兒的生長有益。

6.維持適宜室溫:早產兒對環境的溫度和變遷一樣敏感, 所以要注意體溫的保持及溫度的恒定性, 以免調適不佳而致病。

7.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視聽力、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大腦超聲波、營養諮詢及接受預防注射等。

8.與醫師保持聯繫, 以便隨時諮詢:原來負責照顧寶寶的醫師對其狀況有詳盡的瞭解, 在處置上比較得心應手;如果換別的醫師, 對寶寶是不利的。

9.熟練嬰幼兒急救術:如吐(嗆)奶、抽搐、膚色發紺時的緊急處理。

臨床實踐證明, 2歲前是彌補先天不足的寶貴時間,

Advertisiment
只要科學地餵養, 在兩周歲以前早產兒的體質趕上正常兒是完全可能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