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如何理清問題所有權

 很多父母在一開始很難意識到“問題的歸屬”的觀念, 更別說去選擇到底誰該為這個問題負責任了。

我們先要知道“有問題者”一詞, 如“誰有問題﹖”、“誰遇到困難﹖”、“誰的目的沒達到﹖”“父母效能訓練”的創始人哥頓博士說明其原則如下:

1.當孩子的需要不能獲得滿足時, 孩子有問題。 由于孩子的行為沒有妨礙到大人, 所以不是家長的問題, 是孩子的問題。

2.孩子使自己的需要獲得滿足, 他的行為也不妨礙大人, 所以在親子關系上沒問題。

3.孩子使自己的需要獲得滿足, 但是同時也妨礙到大人時, 是大人的問題。

根據上述的三項原則,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 父母在面對困擾時, 可以問一問自己:“這問題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問題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 甚至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就不關父母的事, 這問題是屬于孩子的處理范圍。 如果孩子與自己的配偶、老師、朋友或兄弟姐妹有了沖突, 那么是他們兩者間的問題, 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無須插手或干涉, 而父母只要從旁加以引導和注意。 下面就是問題所有權劃分的例子:

小杰最近因為和好朋友鬧翻了, 所以心情很壞, 情緒低落。 雖然媽媽傾聽小杰的訴苦, 同時也表達對小杰處境的了解和同情, 但是問題要如何解決呢﹖小杰的母親想自己是否要打電話給他的好朋友,

Advertisiment
問問看他們發生什么事, 也許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還是等小杰自己去處理呢﹖

由于這問題并沒有干擾或妨礙到小杰的媽媽的生活, 所以很明顯的, 這是小杰自己要處理的問題, 媽媽無須插手, 以免剝奪了小杰學習的機會。

通常當父母面對問題所有權區分時, 要先考慮孩子這種不良問題行為是否有什么目的﹖然后再考慮問題所有權該屬于誰﹖如果是孩子的問題, 那么就讓孩子自己處理, 而父母只需要從旁加以鼓勵和注意就足夠了, 千萬不要多管閑事而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